南都讯 “去年智慧警务系统上线后自动报警的第一起案件,就发现了一位经济犯罪在逃人员,民警一看他的身份证信息,却是另一个长相相似的外地人。再经过详细调查,民警发现:原来这位在逃人员,冒用别人的身份信息,给自己构建了新身份,还用了挺久。”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一位民警告诉南都,在此背后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公安部力推的“智慧警务”战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让有“案底”的逃犯难以遁形。有网友将此形容为“再高智商的犯罪也会败给高科技”。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南都记者了解到,公安部提出“智慧警务”战略一年多来,大数据、精准抓捕逃犯、智慧安防等技术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这同时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在引入高科技的同时,公安的工作机制、警种融合、办案规范化等方面,也在发生革命性改变。
(苏州)全城的“城市盾牌”系统已经启用,让在逃人员还没来到演唱会现场,就已被抓获。为打击黄牛倒票,在演唱会期间,警方还将职业黄牛人员信息录入系统进行比对,第一天还抓获了20多名组织黄牛倒票的“上线人员”。
(上海)这一智能安检系统“聪明”的地方在于,它还具有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技能,对常见的手机、钥匙、包括车钥匙在内的物品能够主动过滤掉,如果携带管制刀具或手枪等图案阴影的图形,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在安检人员面前的屏幕上呈现“发现疑似危险物品”红色字样,随后安检通道边的安检人员进行人工复检,以杜绝违禁品进入重点场所。
“一盾一剑”
上个月一周抓了百名在逃人员
去年以来,张学友从著名歌手成为著名的“逃犯克星”———张学友在内地举办的几乎每一场演唱会,都会传出有逃犯在他的演唱会上被抓获的消息。
据南都记者统计,从去年4月到12月底,张学友在内地14个城市举办的演唱会上,至少有上百名逃犯被抓获。其中,去年11月3—4日海南海口举办的演唱会共抓获31名犯罪人员,创下张学友2018巡回演唱会抓逃数目之最;仅次之的,是在江苏苏州12月28—30日的演唱会期间,全市有22名“逃犯”被抓获。
逃犯为何“偏爱”张学友的演唱会?
“去年张学友的演唱会,连开3天,现场非常火爆,每天11000人左右。”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民警鲍佳庆负责演唱会现场安保,他向南都记者透露,能够抓获22名“逃犯”,离不开科技手段的“神助攻”。
据介绍,在演唱会启动前3个月,苏州智慧警务已完成守护城市公共安全的“一盾一剑”———依托城市重点区域公共场所的智能设备和技术,形成“城市盾牌”系统,将抓取的图像信息与在逃人员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可疑人员即可自动报警。而负责在街头开展巡逻、处警的公安民警则是应急响应的“利剑”,接到系统报警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核查处理。
“全城的‘城市盾牌’系统已经启用,让在逃人员还没来到演唱会现场,就已被抓获。”鲍佳庆介绍,为打击黄牛倒票,在演唱会期间,他们还将职业黄牛人员信息录入系统进行比对,第一天还抓获了20多名组织黄牛倒票的“上线人员”。
负责智慧警务建设工作的苏州市公安局科信处处长李晶告诉南都:自去年9月,苏州“城市综合智能防控体系”,在“城市盾牌”启用后效能逐步放大,“高科技的‘城市盾牌’自动预警与动态巡防的路面警力相结合,让民警的出动更精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据介绍,尤其是今年以来,像张学友演唱会那样一天之内抓捕在逃人员20多人已是“常态”,上个月有一周就抓了100多名在逃人员。
李晶告诉南都,广为公众所知的是,去年10月上海进博会前夕,“城市盾牌”移动防线在沪宁高速花桥公安检查站上线后,一位曾在浙江犯有命案、在外地隐姓埋名逃亡28年的逃犯王某被人证核验机“识破”,当场落网。
安检配备“高科技”:
3秒内有尊严地过安检
除了针对犯罪人员的智能识别,智慧警务的高科技还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的更多领域。
2018年,上海进博会投入使用的智能安检设备太赫兹安检系统今年逐渐布置在上海800多个地铁口,覆盖了上海市1/8的地铁口。这一设备在人流高峰时,在“非接触、不停留”的情况下单人3秒钟通过,每小时过检人数最多能达到1500人。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刘文斌介绍,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对通过装置的人员及其携带物品形成人体成像。
这一系统“聪明”的地方在于,它还具有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技能,对常见的手机、钥匙包括车钥匙在内的物品能够主动过滤掉,如果携带管制刀具或手枪等图案阴影的图形,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在安检人员面前的屏幕上呈现“发现疑似危险物品”红色字样,随后安检通道边的安检人员进行人工复检,以杜绝违禁品进入重点场所。
据了解,这一系统由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和科技处牵头建设,作为上海智慧公安“泛感知”的主要构成部分,太赫兹安检系统首创“全覆盖、非接触、不停留、有尊严”的人物一体安检新模式,不需要解皮带、脱皮鞋、开箱包、喝液体,没有辐射、更加安全。在比对试验中,相较于过去每小时安检300人的效率,太赫兹智能安检系统上线,如果物品安检速度与人体安检速度相当,每小时过检人流可达到1200-1500人,是原来的4-5倍。
智慧公安的“高科技”还被用在了小区的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感知中。
南都记者了解到,上海全市智慧公安建设的样板派出所———黄浦分局半淞园派出所推动智能安防小区试点建设,在2.07平方公里内,完成全部102个居民小区前端感知设备布点安装和“黄浦智能安防社区”数据平台的构建。目前,已建立各类数据应用模型60余种,围绕街面、社区、楼宇、校园、医院五个维度开展全覆盖、立体化智慧建设。一个现实应用场景是:给每位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烟感,烟感报警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报警信息到物业安保、楼组长以及老人亲属。这样通过凝聚政府、社会力量、公安民警的合力,实现社区的“自防自救、互帮互救、公助公救、梯次递进”。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1万余个小区中,已有3200余个小区建成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入民宅盗窃等可防性案件“零发案”或大幅下降。仅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依托社会面智能安防感知数据,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600余名。
这一实际变化,引来公安部的关注。
今年2月,公安部召开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上海的智慧社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经验被作为“样本”向全国推荐,公安部要求全国公安系统深入推进治安管理智能化建设,实现对违法犯罪和管理服务的动态感知、预警预防、智能处理。
智慧“大脑”
引发警务机制大变革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公安系统集聚优势资源、打通数据壁垒、建设智慧警务的“大脑”。
在2018年1月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上,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就“智慧警务”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在这次会上,赵克志提出“公安大数据战略”,称大数据是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的新增长点,要求各地以实战为引领,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积极构建以大数据智能应用为核心的智慧警务新模式,着力提高预测预警能力、精确打击能力和动态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公安工作智能化水平。
李晶告诉南都,在公安系统内部,“唯有信息化智慧化才能破解公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正成为共识。去年开始,江苏公安机关也启动智慧警务建设,今年又开展“数据赋能”攻坚行动。
“以前公安系统内部、各警种间,建设了很多信息化系统,由于建设之初缺少顶层规划,这些信息化应用系统各自为战,横向数据不共享,纵向业务不打通,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还出现了重复建设、功能掣肘等问题。”李晶坦言:最初一位民警要面对269套信息化系统;而为了调取一段几分钟的监控视频,一度还出现基层民警花一天时间、跑遍半个苏州城的情况。
继公安部部署后,苏州市启动智慧警务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花6个月时间,把此前的信息化“棚户区”,通过盘点家底、拆迁平整、改建升级后,归并成为整体互联互通的“数据大厦”,汇聚数据资源后再进一步研发对数据进行深度应用、结构化处理、信息精准推送等功能,为公安的打击、防范、管理、控制、监督、服务等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警务机制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巡特警每天巡逻的路线此前只能凭经验而定,而在汇聚了路面人流车流等信息后,通过指挥平台,可以给巡特警设计更为精准、高效的巡逻路线,动态性地调整重点部位、警情刚刚发生的路段的警力投放。
在苏州高新区公安分局的智能巡防大数据中心,点击任意一个巡防队员的头像,指挥员均可与其直接视频通话,并查看实时工作数据,一旦重大警情、案件发生,通过平台,指挥员可以“一键布控”,第一时间科学调配所有警种。
沿着“预防在先、预测在前,变事后破案为事前预警、变被动应战为主动出击”的思路,苏州还整合了刑侦、禁毒、经济犯罪等实战应用系统,打造情报合成作战平台,打破警种壁垒,构建打击违法犯罪的新体系。
此外,数据融通后,还为各类公安减证便民服务的推出,提供了潜力和空间。
有公安系统人士向南都坦言,这场改革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基层民警在明显感觉到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智慧警务系统对其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效能的要求也更高,基层民警在执法中随时可能被抽查,“再想着混日子就混不了了”。此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适应工作机制、警种融合的变革,用好高科技并确保数据信息安全,也成为公安系统每一位民警面临的新命题和新挑战。
南都记者 程姝雯 李飞 发自江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