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交通安防等多领域已落入实践,城市构成复杂,高大上的技术如何切入接地气的体验?参与者众多,智慧城市如何进一步落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做客《解码新金融》,解读智慧城市建设。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平安、京东、银联……近年来,不断汇集这些互联网巨头和金融巨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智慧城市。城市作为最大的应用场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巨头企业押注,正全面被智能化改造。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839dhfiqc"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智慧出行已来
城市进化的脚步从未停歇,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完善,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思也逐渐从概念走向实践,BAT、华为、科大讯飞等主体纷纷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排头军,各自主体和内容均不相同,纷繁复杂的智慧城市建设究竟如何落地?
关于智慧城市,即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理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事实上,智慧城市虽然是个新名词,但却不是个新事物。
万碧玉:大致上可以把智慧城市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规划阶段,大部分城市都是处于这个阶段。第二个是应用阶段,有很多应用的系统。第三个是发展或提升阶段,我们向在18年以后很多城市都会进入一个集成很多的系统,集成很多的应用和数据,来对我们的城市进行智慧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智慧化生活带来的便捷,例如APP上直接挂号看病,刷二维码乘坐公交车、地铁出行,通过支付宝、微信缴纳电费……从智慧政务、智慧生活、智慧教育、智慧养老到智慧经贸、食品安全等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波涛正在愈发汹涌。
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在城市生活中,交通拥堵几乎成为所有大城市的痛点。开车出门,在环线或者高架上一步一挪,30分钟开了3公里的滋味,令无数司机恨不能长出一堆翅膀。
顶层设计仍需差异化发展
尽管,智慧城市在近年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关于智慧城市发展的思路、技术和标准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争论。尤其是对于规划智慧城市发展第一步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则是为了在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具体目标基础上,自顶向下将目标层层分解,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总体架构、实施路径等进行设计。如果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信息孤岛以及千篇一律等问题。
万碧玉:顶层设计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自上而下,国家要制定一些政策,到地方政府搞顶层设计的时候,就有很多方法论和策略的问题,我碰到最多的问题是语言体系不一样。我们做一个顶层设计,卫生局局长的想法很简单,找市委书记也可以给我批1000万搞智慧医疗,但是到了常务副市长那里,他是管钱的,财政收入才20个亿,如果拿出3个亿做这个,其他事情就干不完了,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同时我们做好顶层设计以后,有一些专家也不满意,他们关注这个顶层设计做的是否全是信息化的东西。
另一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出现了不少信息化水平实际很低的地方城市追随概念蜂拥而上,并没有根据城市自身定位作出因地制宜的设计,也失去了智慧城市的本质意义。
万碧玉:根据城市不同的形态,一方面要建立标准。只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和应用体系,但这又不可能要求每个城市都按照同样的一个模式来进行建设。我们也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自身的诉求和需求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都还是在讲一城一策,就是不同的城市来进行不同的策略,来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指出,部分智慧城市建设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例如,公安部门负责智慧公安,旅游部门负责智慧旅游,交通部门负责智慧交通,各自为政,往往形成数据孤岛,导致大部分数据被束之高阁,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但数据一旦共享,又会涉及权属问题。
由此,不少人士开始呼吁,智慧城市的项目不应该全面铺开,而是在有序规划下逐个项目完成,而在各地快速扩张之时,打通数据孤岛,保障信息安全是当下更重要的内容。
值得期待的是,智慧城市的持续升温,吸引了一批巨头企业争相布局,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纷纷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