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潜力研究报告显示,北京位列第一,深圳、杭州、上海、广州进入前五,成都、厦门与合肥是值得关注的城市。得益于在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力,使得其在企业、资本与创新维度上均有较好的分值。
2019年1月25日,由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出品的《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潜力研究报告》发布。报告以2018年百强经济市排行榜中排名前50名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的政策、人才、创新、企业、资本和ICT采用六个维度,评估各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与可获得的支持度。共涉及10个数据库,覆盖6个领域,入库数据超过600万条。数据时间跨度由2011年至2018年。
结果显示50城的平均得分为65.76分,有26城低于该平均值。50城中得分最高为北京,达到95.64分,最低为唐山,为39.18分。
在“智慧城市潜力榜Top 15”上,北京位列第一,深圳、杭州、上海、广州进入前五。在十强中,成都、厦门与合肥是值得关注的城市。得益于在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力,使得其在企业、资本与创新维度上均有较好的分值。
在第11-15名中,山东“双星”城市青岛与济南双双入围前15名,并且两者在各项得分上较为接近,势均力敌。长沙除近年来经济增速亮眼外,在本次测算中,其在企业维度的得分亦强于排名靠前的苏州、合肥等城市。
潜力与人均GD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从报告结果来看,50城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潜力与各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潜力得分也同样较好。不过,人均GDP较高的鄂尔多斯在智慧城市潜力得分上却不尽如人意,数字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在数字技术专利创新,人才吸引上也不占优势。
报告设置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用于对研究对象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潜力及其优势水平进行测算。六个测算维度中,在资本、企业与创新维度中,50城分化较大,马太效应明显;在ICT采用、政策及人才维度上,差距较为微小。
50城在资本维度上平均得分最低,仅为44.59分,低于该平均分的城市共计21个,其中有4个城市在该项未得分。在企业维度上得分分化同样明显。平均值为50.98分,共计20个城市低于平均值。得分最高为北京,为98.98分;有5座城市由于缺乏数字技术初创企业或互联网科技企业,其得分低于20分。
在创新的维度上,得分较高的深圳、北京、南京、成都高达九十多分,而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唐山等地得分则在四十多分左右。城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地域之间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异。
分地域看,珠三角城市在数字技术创新指数全国领先,其后依次为长三角、华中、川渝地区城市,渤海湾、东三省、西北地区城市略有掉队,数字技术创新指数平均得分相对较低,未高出所有城市创新发展指数平均值,反映出创新市场供给不均衡。
北京:领跑智慧城市发展潜力榜
在50城中,北京领跑智慧城市发展潜力榜。在政策、创新、企业、资本和ICT等其他各维度得分均较高,唯独人才维度上得分较弱,这与其近年来在人口政策控制上,导致人口呈现下滑趋势有关。虽然如此,从城市的人才整体储备量上看,北京依然是全国人才最大的蓄水池之一。
北京每百万人拥有数字技术初创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24.84家,2014-2018年,新增数字技术企业数北京的数量最多,达到2710家,占50城5年累计新增数字技术初创企业总数的33.82%。
互联网科技上市企业数量最多的也是北京,达到108家,占到了50城总量的三分之一。数字技术初创企业的融资维度上,北京依旧以绝对的优势位列第一,超越580亿。北京能够达到如此巨大的融资规模,与其当地部分企业的巨大融资有关。比如北京有小米(上市前融资)、今日头条,杭州则有蚂蚁金服等企业。
沈阳:老牌工业基地的创新升级
根据50城智慧城市发展潜力榜,沈阳排名第十八。沈阳在企业、人才、资本和创新上表现平平,但其优势突出体现在政策支持力度高。在政策维度评测得分中,沈阳超越北京、上海、广州,位居第二名,堪称黑马。与同为东北的大连、哈尔滨、长春相比,沈阳的表现较为优异。
一直以来,沈阳的经济结构都偏重第二产业。在国家振兴东北的大背景之下,沈阳与北京对口合作,提出以创新驱动发展,密集出台智慧城市和高新技术的政策,加速转型。
沈阳在近5年出台了多项数字技术政策,政策制定紧跟主流趋势,支持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在绝大多数城市的战略规划不具有前瞻性,时间跨度上以3年或5年为主,缺乏明晰的短期规划和具有可持续性的长期战略的情况之下,沈阳建立了超过10年期的智慧城市相关规划,智慧城市政策远近结合、持续发展。
《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行动计划(2018-2030年)》,以十三年作为行动周期,同时又将计划拆解,出台《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不同时间段提出不同的建设重点与目标。
南京与合肥:长三角的创新双星
在50城智慧城市发展潜力榜,南京排名第六,合肥的成功跻身十强,这两地在创新维度上得分都较高。
无论是数字技术专利的总量、每百万人数字技术专利数或是每亿元数字技术专利数上,两地表现都强劲;甚至于从全国50城排名来看,南京和合肥的实力也不俗。
放眼长三角地区,虽然上海在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总量上超过合肥、南京,但从每百万人数字技术专利拥有量及每亿元GDP专利生产量上看,则是南京、合肥更胜一筹。即使是从全国50城的排名来看,在数字专利总量上看,合肥在50城中排名第8名;南京在每百万人数字技术专利拥有量上名位第3,合肥排名第4,而合肥则在每亿元GDP专利生产量上名位第2位。可见两地在创新上的实力。
南京在数字技术专利上,有别于长三角另外几个城市的特征在于,个人和院校研究机构的占比更高,两者专利占比达54%以上,企业专利仅占比为45.06%。合肥与南京相似,只是比例上不及南京。
成都:互联网科技人才需求不输北上深
作为最近几年中西部崛起的城市代表,成都在智慧城市潜力榜上排名第七,不仅在GDP增速上位列全国前列,同样在互联网/数字领域的发展也表现不弱。
突破公众对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的固有思维,成都以专利数量3629跻身第四名,成为此次创新专利领域的黑马。成都的专利总量,在2017-2018两年间达到1321件,较重庆与西安之和还多。
从拥有专利的主体结构上看,成都以企业为主,占比超过75%,重庆、西安则以院校及机构为主。数字技术相关专利发明申请数量的差异,也反映在数字技术初创企业上。成都在数字技术创业活跃度远高于另外两个城市,在每百万人拥有的数字技术企业数量上,成都得分优于相邻的重庆。
在互联网科技企业招聘岗位数量上,北京、上海及深圳位列前三名。紧随其后的城市分别为广州、成都。
成都互联网科技岗位招聘数均超过1万个,就此来看,成都这几年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崛起并非完全没有基础。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与旺盛的招聘需求,成为其互联网科技崛起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