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进入2019,人工智能的落地要来得更快一点。因为你收到的快递和外卖,很有可能是机器人送的。
1月16日,商用机器人公司YOGO Robot正式对外发布YOGO Station智能配送站。这是全球首创的终端配送群体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了覆盖“接收-暂存-分拣-递送-提货-反馈-退货”七大环节的无人化配送流程。
这是一家成立不过三年多的公司。“机器人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它如何帮助整个行业降本增效。单体机器人,只能解决行业中的一环。智能配送站作为一个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配送终端降本增效。” YOGO Robot创始人赵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产品思路来看,YOGO Station首先切入的是即时配送的细分市场,比如商超日用、鲜花蛋糕、饮品餐饮等。在上述行业,庞大订单量与时效极致之间的需求是矛盾的,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扩大运力。但劳动力供给会增加用工成本。另外,即时配送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写字楼,而不是住宅区。
此外,饿了么、菜鸟网络、苏宁易购等都瞄准了智慧物流领域。咨询机构Gartner在年初预测,智能数字格网在过去两年间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并将继续在2019年成为重要驱动力。机器人、无人机与自动驾驶车辆等自主化物件,将会采用人工智能自动执行那些此前由人类完成的各种功能。其自动化水平,已经超越了僵硬的编程模型所提供的自动化,且能够带来互动更自然的高级行为。
但是,真正想要做到降本增效,仍然需要扩大覆盖规模。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在上海市的部分写字楼试点,至于何时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仍然需要时间。
机器人“跑腿”
城市末端的配送,一直以来都面临痛点。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曾预测,城市配送市场预计2020年将超过2万亿元。高达85%的白领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小时,而每一栋写字楼,其实就是一处即时配送的超密度终端。但是,它们的门禁管理严格,一般的外卖员不能到达,导致配送效率十分低下。
YOGO Robot创始人赵明称,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急速上升,未来作为劳动力密集行业典型代表的物流业,必将出现机器化作业。
无论是电商巨头还是物流平台,都将智能化纳入了末端配送中。2018年4月,菜鸟末端配送无人车“小G plus”实现公开路测。随后的5月,菜鸟网络又推出人工智能产品“菜鸟语音助手”,可自动帮快递员打电话确认收货方式,未来一天可为行业节省16万小时。
除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批机器人也已经上岗。去年9月14日,超级机器人分拨中心在圆通杭州转运中心正式启用。高峰期内,350台机器人昼夜作业,每天可分拣超50万包裹。未来,智慧物流的形态可能是,无人车将外卖或包裹送到楼下,室内机器人再把它送到用户手里。
赵明认为,骑手到达写字楼后,只需把货品放入智能存储分拣柜,即可转身离去。配送机器人会听从调度,自行乘坐电梯与“客户”交接,做到真正意义的终端“无人化”,这也是其商业价值所在。
Station测试效果显示,它可为外卖员减少平均每单10-15分钟的配送时长,单次配送能节约30%的时间,使得外卖员在一天内可多配送50%的单量。
黎明前夜
就在刚刚过去的美国CES上,美团也发布了可上楼的末端配送机器人“福袋”,解决了送餐机器人不能到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完成了美团无人配送链条当中的关键环节。
同时,美团还首次透露将引进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包括芯片公司英伟达、意柯达设计集团等。英伟达将在AI计算方面提供解决方案、意柯达设计集团则是负责无人配送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外观设计方案。
美团无人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福袋是美团对无人配送末端100米的一次全新尝试,未来希望通过福袋打通智能门禁、智能电梯、智能楼宇的全流程生态环境。一系列传感器的配置,可以让福袋与电梯进行交互并识别目标送餐层。“它到达了相应的楼层以后,用户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二维码、NFC等方式,实现一键取餐。”
一个小小的配送机器人,顶部集成了人脸识别RGB摄像头,能够为人脸识别验证用户,提供数据输入。顶部还集成了4颗广角摄像头,能够通过图像拼接算法,输出360°环视遥控/监控视频流,可用于远程遥控接管和监控影像收录。
技术的逐渐成熟促使行业升温,未来,大量的无人配送将在末端的100米内展开。财报公开数据显示,顺丰、申通、韵达等快递公司的营业成本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主要是因为用工成本的上升。未来,机器人有望成为人工的重要补充。
赵明将配送机器人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在平层内移;第二阶段,可进出闸机口;第三阶段,可自由上下电梯;第四阶段,独立完成终端配送全环节;第五阶段,自主跨越障碍,扩展终端配送范围;第六阶段:实现管道配送,直至建立无人化物质传递网络,创造城市内的全程物质传输方式。目前,YOGO Station达到了第四阶段的水平,并在今年迎来量产。
更多美好的设想,还处于试验阶段。Gartner副总裁兼院士级分析师David Cearley认为,随着自主化物件日益普及,未来将会看到,单一智能物件向众多协作型智能物件的转变,多个设备将在独立于人类,或是依靠人类输入的情况下协同运行。例如,当无人机考察一大片田地并发现可以收割时,它将调度“自主收割机”进行操作。而在物流配送市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运用自动驾驶车辆将包裹运送至目标区域。随后,车辆上搭载的机器人与无人机,可以确保包裹的最终投递。
因此,可以预测的是,今年将会是智能物流落地的元年。机器人上门送外卖,或许并不遥远。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