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成新潮流、城市“解堵”效果明显
在后科技时代,小到扫码支付普及日常,大到智能机器人挑战人类,智慧无处不在。人脸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助力城市实现升级,打开了新的可能。当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袭来,智慧城市不再是科幻小说笔下的遥远,而是此刻与未来,重新发现与理解城市也就成了新命题。
从2012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如今全国已有超过500多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国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全球最大的试验场。而这场智慧城市的实验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阻力,其中以“信息孤岛”为甚。
长久以来,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通互享。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不敢开放;视数据为部门“私产”,从部门利益、资源管控等角度考量,导致不愿开放;以部门为中心的政务信息化发展模式,形成许多条块分割的信息,加上档案库里部分数据属于纸质版,导致不能开放。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推进以及一些城市的实践,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填平,“数字壁垒”也开始被打破。一些城市上线城市大脑之后,在交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打破“数字壁垒”,补齐“数字短板”
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率先给出了破除信息孤岛“顽疾”的“国家药方”,全国其他地方也在努力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开放共享。
为了更好地融合数字信息,2017年3月份,佛山市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试运行,汇总了41个政府部门共386个数据集,共计3550多万条数据。2017年12月,为了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更好开发应用和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佛山市又成立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局,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不仅佛山有此先见之明,在2018年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一大亮点就是各地纷纷设立大数据管理局,政府“首席数据官”成新潮流。山东、福建、浙江、重庆等省市新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沈阳、银川、合肥、徐州等地也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将散落在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内部的数据资源统筹和对外开放。
告别“堵城”,“城市大脑”的产品输出
曾经在杭州,有一句被很多人熟知的“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却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除了交通,安防、建筑、医疗等领域的数据之间也是相互隔绝,如何横向贯通这些系统,而非另起炉灶,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无法逃避的问题。
杭州在2016年上线了城市大脑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用技术构建了一个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实现了城市数据的联通化。
在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正式发布的杭州城市大脑2.0,已经覆盖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共420平方公里,比2017年的1.0版本覆盖面扩大28倍。接管1300个路口信号灯、接入4500路视频,通过七大生命体征全面感知城市交通,并通过移动终端直接指挥杭州200余名交警。
城市大脑的模式也在逐步推广到全国。苏州在2017年启动建设“城市大脑”,济南的交通拥堵程度在2016、2017年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引入“交通大脑”后,在2018年高德地图发布的Q3报告,济南的拥堵程度在全国已经下降到第19位,高峰时的通行速度明显加快。
数据连通后一个显著的效果就是曾经的江南“堵城”杭州在全国最拥堵城市排行榜上从2016年第5名下降到2018年第57名。这背后离不开城市大脑的功劳,数据的互联互通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延伸出了无限的可能。
数据安全与隐私边界,用政策打一剂安心针
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也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在这股新技术浪潮中,一种新的智慧城市建设业态正在因技术而重塑。但频繁爆出的数据贩卖新闻也让人们诚惶诚恐,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边界的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鉴于此,杭州和贵阳两地做出了表率。2017年,杭州市出台全国首个数据安全规划《杭州市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规划(2018-2020)》,数据的高共享和高利用,势必会加大数据泄露的风险,杭州编制的《规划》,也为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要建立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办法与数据共享交换安全管理办法,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2018年10月1日起,贵阳开始施行《贵阳市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设立统一的大数据安全监管服务、投诉举报平台,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工作监督检查机制。
未来已来:智慧城市新风向
如今,智慧城市成了新的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一线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二线、三线城市都加快了建设步伐。从某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将成为最接近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幻想的存在。
在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当下,智慧城市的着重点或许会更加偏向民生,毕竟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在于以人为本。而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也将吸引更多企业的主动入局。阿里巴巴的ET城市在更多城市实践、百度有AI CITY加持、腾讯的数字城市也在各地布局,可以预见,未来的智慧城市赛道,强有力的竞争者将会更多,百家一统或许难以实现,但诸侯争霸是必然。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今天,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浪潮,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思考,让未来交出一份智慧城市的美好答卷。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范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