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很多企业包括马云的阿里巴巴都在思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生存呢?下面跟大家分享福布斯的专栏文章——商业进化论: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生存?
7月,我到达尔文研究“进化论”的圣地——南美小国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闭关,结合自身十几年的工作、创业经历,以及当下的商业巨变,思考“商业进化论”,有些还不系统的观点,想和大家分享,请斧正。
第一个观点是,生物界是通过不断的小“演化”累积势能,然后发生一个巨大的“进化”,今天中国商业发生的就是进化级别的巨变。这个巨变就是来势凶猛的互联网革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最终是要面临环境的选择。我们想在互联网革命中活下来、活得好,首先得看清环境的变化。目前商业界最大的环境变化,就是互联网,我们必须看清互联网革命的本质。
我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这场革命: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再简单一点:互联网最大的影响,是消除了距离。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的。
因为这个变化,后面的一切事情随之改变。
目前手机、微信在拉近人们的距离,下一阶段可穿戴设备将把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大数据),我认为这一轮巨变的终点是万物互联,比如连接到网络的冰箱、洗衣机。
电视上网大家可以理解,但洗衣机需要上网吗?它上网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我在不同场合问过很多人,绝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当人们在上班的时候,可以远程控制洗衣机洗好衣服。这是典型的用旧眼光看待新事物。
来看一个场景,我把自己的黑色T恤扔进洗衣机,然后又把老婆的白衣服扔进去,这时洗衣机会告诉我,“主人,里面已经有黑T恤,白衣服不可以一起洗”。做到这点,只需在衣服上加入成本可能不到一毛钱的RFID洗衣标签,标签里有品牌、颜色、质地等信息,可供洗衣机判断。
然后我把黑色T恤拿出来,准备先洗老婆的白衣服,这时洗衣机居然告诉我说,这件外套已经洗了12次了,最近这个品牌正在打折,您是否考虑买一件新的?
有时我会把西装扔进洗衣机,洗衣机跟我说,您可能不知道,西装是不能水洗的,离您家500米有个干洗店,洗一套西装只要39块钱,如果您需要,只要按一下确认,洗衣店的帅哥15分钟内就会上门取衣服。
大家想想,洗衣机上网是不是可以干这些事了?是不是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出现了?
开拓了思维之后,大家想想冰箱上网可以干什么?
我喜欢每天早上吃水煮鸡蛋,冰箱慢慢就发现了我每天拿出一个鸡蛋的习惯,每当储藏的鸡蛋不到6个的时候,它就会直接在一号店下订单买鸡蛋。当它发现我冰箱里的牛奶再有两天要过期的时候,会提醒我尽早喝掉。当我把芹菜放进上方盒子的时候,它会建议我说,正好下面的盒子有块牛肉,我刚给您下载了一个流行菜谱,你今晚可以做芹菜炒牛肉。这就是冰箱上网后可以干的事情。
一轮大的变化在到来,我们首先要理解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变化:这场变化开始于PC互联网,爆发于移动互联网,混战于可穿戴设备,将来会终结于万物互联。这个变化对各行各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说过了商业的巨变,再来看有什么是不变的。我的第二个观点是,一切跟过去一刀两段式的理论都是没有触及本质的,因为世界上一定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进化有变异的部分,也有遗传的部分。如果你找不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共同基础(不变的东西),那说明你还没有看透彻。
那什么东西没有在变呢?我们来看德鲁克说的另一句话: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客户。企业要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价值需求,不管世界怎么变,为用户创造价值是不会变的。
用户价值可以简单地分为两部分,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我把椅子做出来是创造价值,把椅子卖到酒店是传递价值;我写一篇文章是创造价值,把文章发表在福布斯中文网是传递价值。
今天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确立自身商业模式时,要选择一个不变的东西,你到底是要创造价值,还是要传递价值?
换个说法,你要选择做植物型的人,还是做动物型的人?企业也是一样。
所谓植物型就是静静地把花开好,等着蜜蜂来采蜜就行。选择创造价值的企业就像植物,只需要把花开得漂亮,自然会有人来帮你销售。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我们在销售渠道上花了很大精力,渠道的强大可能弥补产品的不足够好。但在距离被消除的今天,你的一切好和坏都会展露无疑。所以你必须自在花开,开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一朵花。
或者你选择做主动出击去狩猎的动物型的人,想法设法去建立销售平台。今天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在建平台。但这股热潮也带来了不好的风气,所有人都想去做四两拨千斤的事情。但一千斤才需要四两来服务,中国有多少个千斤呢?大家一涌而上做平台,今后很可能百八十斤就有好几个四两涌过去服务。
我的第三个感触是,我们以前学到的看似理所当然的商业知识和理论,并非那么坚不可摧,它们可能只是在当下环境中的临时解决方案。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我们把一些东西叫做公理,把一些东西叫做定理,把一些东西叫做推论。公理通常是大师研究的基础管理理论,我们在商学院学到的绝大部分是定理,再往下是推论,推论是将定理结合自身企业状况形成的一些方法。
因为巨变的到来,绝大部分定理都是可以被推翻的。比如说渠道为王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我写过三本书,我知道中国每年要出版20万种书,加上以前出版的书,市面上可能有100万种书在流通,但中国最大的书店西单图书大厦也只能摆放4万册书。出版商不但要争把书取摆进去,还要抢畅销书架的位置。但今天当当网同时能摆放多少书?理论上是无限的。
西单图书大厦实际上是帮助消费者作了第一轮选择,然后消费者在这个范围内做第二轮选择。苏宁电器能同时摆放的电器也是有限的,也相当于为消费者作了第一轮选择。在线下时代,货架是稀缺的,渠道为消费者作了第一轮选择,所以我们说渠道为王。
可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渠道不再稀缺了。2013年,苏宁的销售额增长了7%,但利润却下降了百分之九十几,再到今年上半年,苏宁亏损了。渠道为王的定理已经被推翻了。
我想提醒大家,我们知道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临时解决方案,不要把它们当成公理来遵循。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第四个观点是,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最终存活下来的未必是最强的,也未必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环境的。
举个例子,广播本来不再重要,但如今它又回来了,因为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广播回来不是因为它很强大,只是它恰巧适合今天的环境。
再举个例子,电视的开机率在下降,我们本来以为电视已经过去了,但结果电视又回来了。以前大家回家后会习惯性地打开书房电脑,但如今打开电脑的频率在下降,大家会坐在沙发上看手机,有时觉得不过瘾,再打开pad放在面前,这样就差不多了。但还有人觉得不过瘾,他要把电视也打开,开电视是不是为了看,就是当成背景来用。电视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回来了。它的回归也不是因为它很强大,而是因为它适应了这个特殊的环境。
那接下来什么企业不适应社会,什么企业适应社会呢?我认为大公司不适应这个大环境。在未来的5到10年,公司会越来越小,因为小公司才能快速地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大公司从底层到高层的距离太长,行动效率不足以应对变化。但5到10年之后,环境变化速度会放缓,商业世界又会重新变成大公司的天下。
还有一个不适应环境、会出大问题的事物是KPI。当你有能力制定KPI的时候,说明你已经知道成功的公式和路径了。但在这个企业转型的大时代,有几个企业和研究机构敢说自己已经掌握了成功的公式?
在未来的5到10年,KPI可能会成为企业转型非常大的掣肘。
我想分享的第五点是,我们必须应对未来,那什么样的基因才能应对未来?企业进化的DNA到底从哪里来?进化一定来自对未来的开放心态,而面对未来心态最开放的就是年轻人,我们不但要学会招聘年轻人,我们还要向年轻人学习,甚至要接受年轻人的管理,把公司交给年轻人去打理。
这个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有个上市公司董事长曾对我说,还好我有些经验可以传授给这些年轻人。我说了一句特别不该说的话,我说您的这些经验对年轻人可能也已经毫无价值了。因为你的这些经验是建立在过去的成功模型上的,如果成功的模型发生了变化,你的经验恰恰会成为今后成功的障碍。你的企业不需要把所有年长的人都赶走,但要保持年轻化,这非常重要。
最近我在关注一个弹幕网站,在看视频时,它满屏都在跑字幕,这些文字来自观众的评论。我试过,我如果看前面的字幕,就看不清后面的视频;我如果看视频,就看不清字幕。我发现我的眼睛有对焦的功能,但是90后不知道从哪儿得到的技能,他们能同时看清前面的字幕和后面的视频。
如果我这个70后去管理互联网转型的部门,有个90后提交策划案,说要做弹幕网站,我一巴掌就拍过去了,你脑子烧坏了吗?可是这个东西今天就是火起来了,郭敬明的《小时代3》搞弹幕电影就十分火爆。我们无法理解今天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这让我对郭敬明刮目相看。
为什么年轻人比我们更了解未来呢?因为他们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