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定义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基本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
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
1、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3、老龄化加速。(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将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
1、少子化(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2、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5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国名
普查时间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少子化程度
日本
2005-04-01
13.8%
超少子化
意大利
2003-01-01
14.3%
超少子化
西班牙
2003-07-01
14.5%
超少子化
德国
2002-12-31
15.0%
严重少子化
乌克兰
2002-12-31
15.8%
严重少子化
中国
2010-12-31
16.6%
严重少子化
俄罗斯
2002-01-01
16.8%
严重少子化
波兰
2001-12-31
18.2%
少子化
加拿大
2003-07-01
18.3%
少子化
英国
2002-06-30
18.6%
少子化
法国
2003-01-01
18.9%
少子化
韩国
2002-07-01
20.6%
正常
美国
2002-07-01
21.0%
正常
阿根廷
2001-11-17
28.3%
多子化
南非
2001-10-01
32.1%
严重多子化
印度
2001-03-01
34.4%
严重多子化
坦桑尼亚
2002-08-24
44.2%
超多子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年份
人口出生率(‰)
少子化程度
1949
36.00
超多子化
1965
37.88
超多子化
1970
33.43
超多子化
1975
23.01
超多子化
1980
18.21
多子化
1985
21.04
超多子化
1990
21.06
超多子化
1992
18.24
多子化
1993
18.09
多子化
1994
17.70
多子化
1995
17.12
多子化
1996
16.98
正常
1997
16.57
正常
1998
15.64
正常
1999
14.64
少子化
2000
14.03
少子化
2001
13.38
少子化
2002
12.86
严重少子化
2003
12.41
严重少子化
2004
12.29
严重少子化
2005
12.40
严重少子化
2006
12.09
严重少子化
2007
12.10
严重少子化
2008
12.14
严重少子化
(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 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年份
总和生育率(孩)
少子化程度
1950
5.81
超多子化
1955
6.26
超多子化
1960
4.02
严重多子化
1965
6.08
超多子化
1970
5.81
超多子化
1975
3.57
严重多子化
1980
2.24
正常
1985
2.20
正常
1990
2.31
正常
1995
1.56
严重少子化
2000
1.22
超少子化
2005
1.34
超少子化
2010
1.44
超少子化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年份
总合生育率%
2000
1. 47
2001
1. 30
2002
1. 17
2003
1. 19
2004
1. 16
2005
1. 08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少子化社会白皮书)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 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就将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为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其次,少子化对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该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现状
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主要特点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中国情况
现状
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尽管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已经很少,但由于育龄夫妇的数量依然庞大,未来30多年时间里,人口总量仍将增长到15亿左右才能静止下来。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老年人数量超2亿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未来预测
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8亿,占比例为百分之17.5
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百分之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百分之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百分之15。而2025年中国经济仅仅是2014年智利,波兰的水平,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百分之16.2。
2035年,联合国预计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超美国,
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百分之30,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百分之22,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4.34亿,比例达到百分之31,65岁以上老人比例会达到四分之一,达到日本的水平。而那时候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会占全国一半。
2010-2040年,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因为从2010年开始,建国之后婴儿潮出生的婴儿相继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因为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幅度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所以自204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是2040年之后我国老年人比例却仍然居高不下,长期徘徊在百分之30左右。
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增速为每年570万。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按照中国现行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显得任重道远。专家表示,作为第一支柱,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是关键。
争议
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观点,国家卫计委负责人表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绝非主要原因,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2035年之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将保持在8亿以上,这个数量相当于欧洲各个国家人口的总和。所以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数量问题不会出现,但是劳动力素质需要提高。
社会问题
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影响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中国1978年离退休职工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03年已达到4088.6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71.3亿元。中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稳定在5%左右。
总的概括,就是4点:
1.社会负担加重
2.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养老保障的负担之重,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压力之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难度之大,养老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之远,都将是前所未有的。
结论意见
对中国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展望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意见:
1.21世纪中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
2.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使中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
3.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在21世纪20年代前劳动力总量最丰富时甚至可达总人口的65%。
4.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尽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劳均耕地却有13亩,远远高于中国。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5.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扶养老人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应从培养高素质人口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中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此,中国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口,完善经济、社会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发展。
6.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7.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相应地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
8.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中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提倡“老有所为”是中国特有的老龄工作方针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仍应继续作为中国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针。
9.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中国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范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措施建议
根据中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 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
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中国人口 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的五年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中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
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该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 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效用。具体建议是:
居家养老环境
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
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主动提高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
中国的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以及相应的其他的一些公民,在制度上已经是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大概覆盖的人数也达到大概3亿,中国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由于中国人人均寿命的提高,中国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11月的数据,中国的老龄化率已经达到了13.6%,褚福灵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延长退休年龄就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他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应可选择的是弹性退休或者柔性退休,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选择确认退休年龄的权利。“单位有用的意愿,个人也有继续工作的这种愿望,那么我们说他们达成共识或者达成一个什么协议,继续工作,继续缴纳养老金,继续交纳社会保险费,到这个年龄之后,再按规定领取养老金”。
完善体系
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
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
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
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
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中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
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
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
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鼓励社会力量以及企业如北京天熙裕和医院投资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新型发展模式。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坚持计划生育的同时发展老龄经济,使老有所用,老有所养。
战略对策
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改善机制
为推动老年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启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提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务产品,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受身心状况的制约,高龄和失能老人需要实行机构养老,因而十分需要具有某些专业学科的专业护理人员。而中国,既没有这样的专业院校,也没有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政府在建设以供养型、护理型为主的基础性、示范性养老机构,为“三无”、贫困和失能老年人提供良好养护、康复、托管服务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养老服务培训资源的供给,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着手培养中高级人才;通过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抓好在职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保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抉择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2011-7-11在“7·11世界人口日”纪念大会上表示,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同时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然而,中国人口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面临较大人口压力、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等。她表示,中国已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将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根据预测,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巨大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时刻威胁着人口众多国家的安全。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步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之后,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人口政策又面临新的抉择。
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二胎政策已放行,专家估计,未来五年,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胎将进入快速递增期。但社会上讨论最多的“单独可生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生两胎)却还没有定论。业内人士指出,是否有“单独可生二胎”的可能,国家也在考虑之中。一项新生育政策的出台,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论证,短期内作大的调整是不现实的。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已正式向国家提出“单独可生二胎”试点的申请,但能否得到批准,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就在201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公开呼吁,尽快放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二胎,转变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储备不足的严峻形势。纪宝成表示,“我国人口出生率很低,人口低增长的状况已经维持了20年,这为今后带来了许多问题。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2%以上,不用多少年这个比例就会达到30%,28岁至40岁的青年劳动力10年后将骤降一半。”
商业养老保险不可少据汇丰人寿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关于退休后的收入来源,全球16%的受访者表示主要依赖政府,中国内地民众对此依赖程度为40%。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商业养老保险也应不断突破创新,积极发挥补充作用,为完善个人养老计划提供重要支撑。
友邦中国首席业务执行官方志男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依靠“广覆盖、低保障”的社会养老保险无法实现高品质的养老生活目标。在保障、医疗和养老补充方面,商业保险毋庸置疑将成为重要的幸福提升器。因为商业保险具有金额确定、收益稳健等特点,可以在社保的基础上帮助参保人员提高未来的养老金替代率,提升生活品质。
相关报道
再过20年,全世界将有11亿人年龄超过65岁,占全球总人口的13%。“银发海啸”将席卷大部分地区,唯有非洲和南亚能幸免。那可能是一个房价低迷、增长乏力的世界……想体面地退休、优雅地老去?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灰色前景
有史以来活过65岁的人,近半数、约6亿人生活在当今世界。不过,与全球总人口相比,这个年龄群人数仅占8%,影响甚微。
再过20年,情况将大不一样。在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人均寿命稳步增长双重作用下,到2035年,将有11亿人活过65岁,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13%,而年轻人所占比例将显著下降。
届时,各国的高龄依赖比将迅速增长。这是判断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关键指标,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者的人数与工作年龄成年人数量的比值。
2010年,全世界的老龄依赖比为16,即每16个65岁以上老人对应100个25岁到64岁适龄工作者。这与1980年的水平基本持平。然而,联合国预计,到2035年,老龄依赖比将上升到26。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尤其严重。到2035年,日本的老龄依赖比约为69,显著高于2010年43的水平,德国则将从38增长至66。美国出生率相对较高,但其老龄依赖比在未来20年将激增70%,到2035年达到44。
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不高,20年后的绝对水平也不高,但相对增长显著。例如,到2035年,拉丁美洲老龄依赖比仅为27,但与2014年水平相比增长近一倍。整个新兴经济体的老龄依赖比也将增长近一倍,到2035年达到22。
银发浪潮来袭,唯有南亚和非洲得以幸免。这两个地区人口近30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到50亿。多亏南亚和非洲保有较高的出生率,20年后的世界才会有更多年轻人。即使如此,也只能减缓而非彻底逆转人口老龄化趋势。
在大部分经济学家看来,老龄化等同于增长减速。上了年纪的人收入有限,多靠储蓄过活。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购买力明显不足,几乎不会消费汽车、房产等昂贵商品。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这意味着储蓄减少、利率抬高、房价低迷……无一利于经济增长。
劳动力萎缩
在出生率没有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如果不延长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劳动力萎缩。这将造成总产量锐减,除非生产力有所提高。
依照联合国标准,假定所有劳动力在65岁退休、生产力不变,未来几年内,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减速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瑞士信贷银行经济学家艾姆伦·罗伊计算,由于劳动力萎缩,日本过去13年里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减少了0.6个百分点,未来四年内每年还将损失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德国和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分别因此损失0.5和0.7个百分点。
然而,仅凭年龄组成分析劳动力未免过于草率。在大部分国家,65岁以下成年男子是劳动力骨干。如果考虑性别和退休年龄的因素,情况会有所不同吗?
哈佛大学三名经济学家分析43个富有国家劳动力构成发现,1965年至2005年期间,这些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延迟了6个月,而同期男性平均寿命延长了9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65岁以上的美国人有20%仍在工作,而2000年只有13%。近半数60岁出头的德国人还在工作,而10年前同一比例仅为25%。
转劳动力萎缩的趋势。
老年日
为引起各国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1990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1991年起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日”。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并决定将1999年定为“国际老年人年”。 2002年,第二次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以回应21世纪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多年龄社会的发展。
2011年10月1日是“国际老年人日”。由于2012年是《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通过10周年纪念日,为了彰显这一即将到来的里程碑,2011年的“国际老年人日”主题被确定为“启动马德里+10:全球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日增”。
2012年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的主题是“长寿:塑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