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是1978年成立的建筑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信息
2001年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合并,2006年改名为山东建筑大学。
学校原址:山东省济南市济王公路(经十东路)114号
原教学区现为: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办学历史
第一章 自力更生建设学校,艰苦创业打牢基础 (1978-1982)
一、建校初期历尽艰辛
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始建于1978年。为落实党中央迅速发展科教事业的指示,实现山东省委提出的奋斗目标,为山东建筑业培养技术人才,1978年6月13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批准([78]鲁计科字第283号文),成立了山东省建筑安装技工学校,学制3年。设有钳工、电气安装工、焊接工、板金工、管道通风工5个工种。山东省建管局委派马庆德、董金同志负责筹备建校工作。建校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学校一无校舍二无教材,师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借用了“三处”的一栋楼作为学生宿舍(1980年改为办公用)。大家又自己动手建起了两排瓦房、6个教室和3栋办公用的木板房。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建校当年经全国统一考试,招收了200学生,包括3个工种5个班(钳工、电工各2个班,焊接工为1个班),每班40人。’
简陋的办学条件并没有影响创业者干事业的热情,大家边办学边建设。1979年新生入学前,学校又建起了10栋木板房作为教室。1981年,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学校又在经十路南。三处”的汽车队建起了4栋活动木板房,作为教室和单身教师、学生宿舍,并在这里建起了食堂。这一时期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同甘共苦,冒严寒,战酷暑,没有节假日,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学校的创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建设问题,从1978年到1984年,学校先后分4次向有关部门报批了93.8亩地,开始建设全新校园。1982年末,新校的教学楼、学生1#宿舍、食堂、礼堂、锅炉房相继竣工,竣工面积6700平方米(新校总建筑面积11040平方米),完成投资100万元,交付使用固定资产122万元。
、
1983年1月,学校迁入新校址,由此开始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二、加强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建设
1978年,学校刚成立的时候,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师30人.学校设一个党支部。校领导3人.1名副书记,2名副校长。下设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3个部门。
1980年,山东省建工局党组确定学校为二级(县团级)单位([80]鲁建党字第13号文),由原党支部改为党委,下设教务、总务、机关3个支部。省建工局党组还批准学校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80]鲁建工党字第43号文),纪检书记由党委副书记兼任。撤销原先设立的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改设学校办公室、政工科、教务科、总务科,增设财务科、教育工会、共青团委。此外,还临时设置了基建办公室和学生管理小组。学校领导班子6人,3名副书记,1名主持党委日常工作,3名副校长,1名全面主持行政工作。
组织机构的合理调整和领导班子力量的充实加强,理顺了学校各种工作关系,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要求和职责范围,大大加强了学校整体的组织领导能力,这对刚刚起步的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来说非常重要。
三、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狠抓教学管理
从1978年建校之初,学校就确定了教学为中心,保证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
学校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了《教务工作规章制度》《教师津贴制度》《班主任职责和班主任津贴的规定》‘学生评奖制度》和《关于在学生中评定奖学金的试行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内容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在促进教学秩序正常化,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81年,学校关于《抓好师资培训和生产实习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汇报材料,被收入国家建工总局出版的《建筑安装技工学校选编》。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1981年,首届(技工)199名学生毕业。他们中的大多数经过几年的锻炼,凭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成为所在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1981年2月7日,年仅17岁的81级木工班王清同学,见义勇为,跳入大明湖冰窟舍己救人。《济南日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称他为朱文奇式的英雄少年。他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也成为学校的光荣。在这些同学身上,显示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他们出色的表现也为学校赢得了赞誉,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此外,1982年6月7日,经省教委批准(鲁职教[1982]7号文件),成立了“山东省建筑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招收在职职工,学制2年,全脱产。9月,首届职工中专101名学生入校。职工中专的成立,丰富了学校的办学种类和渠道,学校的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集中精力狠练内功,扩大规模稳步发展 (1983-1990)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规模逐步扩大
1983年1月学校迁入新校址后,学校进入加快建设稳步发展的新时期。继续进行教学、办公及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84年初,办公楼、礼堂浴室竣工。1985年,游泳池、排球场、运动场交付使用。1986年,学生2#宿舍楼、车库、托儿所、仓库竣工。1987年,装修了电化教室,新建了第二食堂。1988年,教工3#宿舍楼竣工,图书实验楼开工。
到1990年,图书实验楼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同时还简建立了理化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微机室和测绘仪器室。电化教学设施具备了闭路电视系统、电教室、摄像、录像设备、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图书馆藏书量达36000余册。篮球场4个,标准运动场、游泳池各一个。1988年动工的图书实验楼初步设计了藏书量达18万册的图书馆,3个阶梯教室,5个实验室,3个绘图室以及21米跨850平方米的室内健身房。
这些设施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占地由原来的93.8亩,扩大到108亩,校舍占地面积为2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47万元。
二、努力拓宽办学渠道、不断提升办学实力
1978年学校建校时是技工学校,1982年经山东省教委批准,学校开始招收职工中专。
从1983年起,学校先后办了两届大专科班,专业是工业统计和电子计算机。1985年举办了工长、预算员等岗位培训班。
1985年4月6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85]鲁政函字5号文),成立了“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学制4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640人。学校发展成为以普通中专为主体,兼有技工、职工中专、普通中专多‘种办学类型,“三位一体”的建筑类中专学校。
三、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985年校党委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制度建设。1987年,学校进行了教学机构改革,增设了“公共基础”、“工民建”、“建经”、“水暖与通风”、“教学研究室”等科室;1990年又增设了建筑学教研室。对教学工作实行专业化教学管理,教务科负责重点抓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强化制度建设,修订了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制度,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
改革促使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取得优异成绩。1988年,学校代表队获济南市中专学校物理竞赛团体第二名。1989年,工民建和建经专业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获得专家好评。同年,在职工中专教学评估中,被评为一类学校,学校的教学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在省市级举办的教学质量竞赛活动中,物理、数学、Basic语言获集体一、二、三等奖各1次,个人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6人次。
教师们在科研方面也有突出表现。1989年由部分青年教师编写的《建筑技术基础》《建筑欣赏》出版。由学校青年教师编写的“中专教学标准化试题生成系统”软件,在全国几十所中专学校推广使用。1990年,学校老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与省机械化施工公司合作完成了“强夯家古堡和粉土与粘性夹层土施工”的实验研究,通过了有关单位的鉴定。
另一方面,学校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队伍。师资数量逐年增加,师资水平快速提高。1983年,教师数量60余人,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50%;1987年,教师增加到85人,大学本科学历的就达到40人,大专学历26人,中专学历19人;1988年,学校有高级讲师3人,讲师35人,助讲48人,教员和实习期未满12人,全校共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共54人,其中教师就有38人,占70.37%;到1990年,教工数量达到207人,专职教师94人,中级以上职称57人,其中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占81.48%。
四、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和教师党建工作
学校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把民主管理推向深入。1987年5月,学校召开了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1989年1月,召开了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1990年12月,又成功召开了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内部分配和奖惩的有关规定修改草案》等文件。教职工代表大会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教职工们自觉行使民主权利,全校形成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热切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良好风气。
二是在师生中强化党团组织建设。1988年建立了学生党支部,并在学生和教师支部中设立了专职党支部书记。党团组织一起抓,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得到了加强。
三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增强管理机构的管理功能。1983年5月4日,学校成立学生科,建立了学生管理机构。
1985年学生科、团委合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学生手册》。1989年又在《学生手册》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管理条例》。其次是管理上实行班主任制。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实行班主任制,后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根据具体情况又实行了班主任与年级辅导员结合的形式开展班级工作。1987年下半年,学校恢复了班主任制度。第三是重视学生社团工作。1988年成立了学生艺术团,出版了《心声》简报。1989年成立了书画协会、英语协会、演讲协会、足球协会、集邮协会。学生社团的涌现,不仅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第三章 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学校事业全面繁荣(1991-2001)
一、学校加快建设步伐,办学综合实力迅速提高 1991年12月,山东省建工局在教育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提出:“努力把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建成一所教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各类设施齐全、专业有特色的省建工系统一流学校”。1992年5月,学校党委结合学校实际召开了。解放思想、分析校情”党委扩大会。会议认为,学校应内部挖潜,搞好外联,走内涵发展的办学路子,力求上档次,上水平,争创一流学校。为此,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了建设步伐。1991年,投资79万元建成了流体力学、热工、通风三个实验室。1992年,投资12万元添置了电教设备,投资11万元为每个教室安装了彩电,建立了有线电视教学网络。1992年到1997年,投资15万元修缮了操场、篮球场,粉刷了学生宿舍、教学楼。1995--1997年投资37万元,建成了第二个微机室。特别是在1994年,投资47万元,建成1800平方米实习基地。设两个实习大棚,其中有六个实习车间,320个工位,并配备了相关设备器材。学校形成了以实验、实习、实训为特色的教学路子,开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先河。积极投入换来了学校办学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高,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理顺关系深化改革,管理体系日趋成熟 人事制度改革是全面推进改革的重头戏。1992年,学校制定了干部制度改革方案,实行干部聘任制和任期制。这一举措破除了干部终身制,引入了激励和竞争机制,一批优秀年轻干部通过民主测评和考核,走上中层以上领导岗位。1992年以来,有4人走上校级领导岗位,有23人走上科级领导岗位。1992年、1993年,学校全面实行定编定岗,两次对人员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分流。1995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双向选择,逐级聘任,逐级管理,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改革意识和承受能力,激发了教职员工爱校、爱教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激发了教职员工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合理调整机构设置,理顺工作关系,畅通管理渠道,是学校推进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学校各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必须根据学校整体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进行。1992年,为适应形势需要,拓展办学领域,学校成立了培训科,主管招生、培训工作。同年,建立培训基地,开展了本行业各种专业上岗证、资格证的培训。1991年一1998年培训各类人员6097人。1995年,成立了膳食科,规范了膳食管理。1996年,为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成立了实习科,在实习教学环节发挥了重要的管理作用。1996年,经省劳动厅批准将“建筑职业技能鉴定基地”设在建工学校,这一基地的存在也为学校培训、考核学员提供了机会,带来了效益。2000年2月25日,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学校内部审计室, 属内设机构,以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经常性审查监督,舒丹平同志任审计室主任。会议还决定以实习工厂为主体成立学校实习基地兼职业技能实习基地,实行成本核算,业务上归实习科管理。2000年5月22日,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根据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原建筑经济教研室的计算机组和原教务科的电教组合并为“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计算中心”,隶属教务科管理。 三、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表彰 为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的发展,省建管局切实加强了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1999年12月14日,省建管局党委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姜明安同志任调研员,张祥平同志任党委常务副书记,徐建同志任常务副校长,张瑞诚同志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青同志任党委委员、副校长,徐宁同志任副校长。2000年3月7日,学校举行妇女大会,改选女教工委员会。大会选举桑希珍任主任,杨淑君、王青、冷静、潘慧锦任委员。2000年9月27日,省建管局党委宣布了董作来同志任学校党委委员、代理工会主席的决定。学校的组织领导实力得到充实和加强。 学校历来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的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92年以来,学校教职员工中被评为局级优秀党员的有6人,有4个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1998年,学校被省建工局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8年7月1日,省建管局党委授予学校党委书记李士元、副校长徐建“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党委副书记张祥平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副校长姜明安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四、充分展现强大教学实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走向全面繁荣
1994年,为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学校提出了华宽思路、高层次、多智能”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利用3块牌子,扩大招生,联合办学。1989年起,相继与12个地市联合办学,在13个地市成立了联合办学点。到1998年,发展到22个联合办学点。在新的办学思路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综合实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普通中专教育、技工教育、职工中专教育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学校的教育事业开始走向全面繁荣。 第一,学习国外先进育人模式,“双元制”试点成绩突出。 1994年,学校参加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试点。1995年7月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双元制”试点学校。1997年5月学校承担了“双元制”教材的编写任务,张金和主编管道专业‘专业理论》,周建国和韩飞主编<专业计算》。1997年6月,学校作为。双元制”教学典型参加全国职教会议并发言。先后两次邀请德国专家来校参观讲学,⋯并聘请德国专家为我校名誉校长。国家建设部、省劳动厅领导也应邀来校视察。 第二,教学工作再上台阶,推选出具有全国影响的科研成果和先进典型。 学校的教学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在专业建设方面:1997年给排水专业招生;1998年增设了物业管理专业,并将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细化为工程概预算专业,并于同年招生;1997年下半年,在省教委组织的普通中专专业评估复评中,5个参评专业4个被评为优秀,1个被评为良好。在制度建设方面:1998年6月,’学校把历年来有关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汇编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形成了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各项教学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到1998年,学校高级讲师数量达到4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6%。在办学渠道方面:1999年5月24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正式批准在建工学校设立“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分院“2000年5月16日,省建管局同意学校增设“山东省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岗位鉴定基地”,“鉴定基地” 隶属学校,业务上受省建筑职业技能岗位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与此同时,长期厚积薄发的教学科研工作结出硕果。1994年10月,由学校老师制作完成的异型榫合陶版浮雕《和平、进步、自由》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电视台制作了电视片《壁画后面的故事》,系统报道了浮雕作者刘玉安老师的故事,在全省、全国各地电视台播放。刘玉安老师为挽救身患绝症的学生陶先勇的生命,拿出自己的钱,联系各地有名的医院为陶先勇治病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播出后社会反响极为强烈。1994年刘玉安老师获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5年6月被省文化厅、省共青团委授予。省十大青年文化名人”。 第三,各个办学项目遍地开花,学校教育事业成绩辉煌。 技工教育先声夺人。1995年11月在省劳动厅组织的“全省技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定级升级评估”中被评为。山东省一类技工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单位”。1997年在省劳动厅组织的评估复评中,学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职工中专教育备受好评。1997年,在省教委组织的成人中专评估中,被评为靠省(部)级师范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评估情况通报》(鲁教成字[1997]26号文件)中写道:“该校建立了较规范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到单位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2000年6月14日,山东省建筑工程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山东省人事厅、省教育厅通报表彰;党委书记、校长李士元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培训工作和业余教育也传捷报。1995年、1997年学校两次被建工局评选为全省岗位培训先进单位。1998年省建委授予学校。业余大专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2月24日,省建工局表彰全省建筑业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建工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工民建教研室副主任黄伟典被评为先进个人。1998年5月14日,省建委表彰全省建筑系统干部业余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建工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普通中专教育获得高度赞誉。1999年4月1日,学校成立(普通中专)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副校长姜明安任组长。2000年1月22日,学校举行中专省部级重点评估总结大会,省建工局领导莅临大会,祝贺学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副校长徐宁被评为山东省中专省部级重点评估先进工作者。在大会上,党委书记、校长李士元提出了“申办高职、巩固中专、扩大培训、搞活校产”的目标,提出了“艰苦奋斗,二次创业”的要求。2000年12月29日,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被评为建设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建设部通报表彰:党委书记、校长李士元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教育工作者。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并入山东建工学院 2001 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隶属于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20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结构合理、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10亩,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教职工218名。其中,高级职称49名,中级职称76人,初级职称43人。设有8个专业,建有与专业相配套的8个实验室。拥有1800平方米的实习工厂,8个车间,320个工位。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两个阅览室,报刊170余种。1997年被省教委评为“省级示范学校”。 200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调整规划布局。根据2001年3月12日山东省政府《关于山东省地质学校、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并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批复》(鲁政发[2001]20号)精神,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并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撤销建制。2001年7月7日,完成实质性合并。
历届领导
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