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位于台湾省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旧称水沙连、龙湖、水社大湖、珠潭、双潭,亦名水里社。
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常态面积为7.93㎞²(满水位时10㎞²),最大水深27米,湖周长约37千米,是台湾外来种生物最多的淡水湖泊之一。它以光华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
地理环境
位置
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貌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理分布
主要景点
区域特色
自然景观
拉鲁岛
猫囒山
坐落在日月潭北侧的猫囒山,海拔1020米,是俯瞰日月潭全景及观赏日出的理想地点。
在茶改场里有一栋三层楼木造建筑,那是日据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旧厂,相当典雅古朴,也是县府指定的历史建筑之一。旁边有一栋新建的茶叶文化展示馆,展示有关茶的各种相关资讯,参观后,将更了解茶文化。
人文景观
慈恩塔
玄光寺
玄奘寺
亲水公园
铳柜天宝堂
涵碧步道
梅荷园
孔雀园
历史文化
形成原因
历史传说
水社姐,他们相互爱慕,常常在大树下相会。
这个大潭里住着两条恶龙,有一天太阳走过天空,公龙飞跃起来,一口将太阳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过天空,母龙也飞跃起来,一口将月亮吞下。这对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击的,像玩大珠球。他们只图自己好玩,却没想到人世间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树木枯萎了,鸟儿不叫了,稻田里快成熟的稻穗也干瘪了,家家户户的粮食吃光了,牛羊快饿死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旅游信息
泛棹往北,可泊山麓崖边。这里有磴道上山,共365级,俗称“走一年”而到山上的文武庙。庙内集诸神之大成,济济一堂,居中为孔子,此外有文昌帝君、关公、神农大帝、三官大帝、元始天尊,乃至魁星、城隍、土地公、海龙王等等。在山门前远眺潭景,若披展图画,绕岸皆山,云水四合,“风光不减巫山峡”。
自孔雀园无论循环湖公路或返渡头泛舟,均可到曹族部落德化社(现名忠孝村)。从德化社环湖往南滨,即到玄光寺。寺中塑唐三藏法师全身,曾是玄奘法师灵骨暂藏之所。玄奘寺后的青龙山巅,建了一座九层高塔,名曰“慈恩塔”。
项目
缆车横山越岭俯瞰日潭风光
水岸骑行迎风穿林
历代铁路车厢怀旧展示
美食
曲腰鱼
日月潭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最有名的是曲腰鱼与奇力鱼,曲腰鱼较大只,味道鲜美,更有总统鱼之称,因为它的肉质美味,深得蒋介石的喜爱,每次莅临涵碧楼度假时,均会品尝此一珍馐,于是日月潭民众便将曲腰鱼取名总统鱼。
奇力鱼
潭虾
日月潭的潭虾,是足以与总统鱼以及奇力鱼并列的日月潭美食,日月潭潭虾大多使用油炸处理,因潭虾的肉少,酥炸之后香味四溢,是一道吃气味的菜,美味的潭虾配上少许的冰啤酒,我只能说那是一种享受,潭虾的香气充满整个空间,搭配其他的菜肴更加美味。
山猪肉
山猪肉是很多山区风景区餐厅会出现的菜肴,大家就会问啦,山猪有那么多吗?大多都是养殖的山猪了,山猪的成长没有肉猪快,但是却繁殖的比肉猪多一点,而山猪的皮也比肉猪的厚,却没有那么油。
竹鸡
住宿
伊达邵社区
在日月村,有邵族原住民开的饭馆,还有琳琅满目、洋溢邵族风情的伊达邵商店街,游客可在此选购邵族工艺品。
水社游客中心
水社为日月潭交通转运中心,也是旅馆、商店集中地。水社码头视野佳,常有活动表演于此举行。水社游客中心共有地上四层及地下一层,一楼陈设有先民文化广场,二楼为游客中心,三楼及四楼则为餐饮部。南望日月潭内湾,视野广阔,是进出水社地区及涵碧半岛的动线起点,东侧邻接水社商圈,北为环潭公路要冲。
原住民文化
水沙连邵族
是居任在日月潭的少数民族,被归为南岛民族之一族。邵族在清道光之前,在水沙连人拥有庞大的势力,在今鱼池、猫囒、水社、石印、芽埔和头杜等地形成六大社聚落,但是到了咸丰以至光绪年后,由于汉人的入垦,加上瘟疫的肆虐,邵族人不但人口剧减,更不得不迁移他地。
清朝后期,治理官员力主开放政策,汉人入垦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加上不同族群的人口接触后,族人对于外来的若干疾病(如天花)并未具备抗体,因而导致邵族人口在18世纪下半叶急剧锐减,原有数千人的人口递减至清末的300人左右。
日据时代,邵族又面临二次的移动,包括后来由于日本人兴建日月潭水力发电工程,邵族人最后迁移至卜吉社,即伊达邵(日月村),而原居住头社的族人则移居大坪林。
台湾光复后,政府的原住民族群分类方式,大致上沿袭日治末期日本学者伊能嘉距等人的九族之分类,而对于大多数已濒临绝灭边缘的「熟番」,则未进一步处理,导致将「熟番」统称为「平埔族」。属于「熟番」之一的邵族,则因传说中祖先来自阿里山,因追逐白鹿而迁徙至日月潭地区,因而在民国40年举办「山胞身份」调查时,被划归为曹族(曹族现已正名为邹族,但邵族仍被归在「曹族平地原住民」名称之下)。
高山子民布农族
布农族为典型高山族群,自古散居于中央山脉两侧高山。父系氏族社会的布农族,分为卡社、峦社、丹社、郡社与卓社5 大社群,日前纳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范围的信义乡潭南、地利、双龙三村,以卡社、峦社居多,地利村则加入丹社、卓社后代。
世居高海拔山区的布农族,对自然界与超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传说中,族人都将动、植物拟人化,传统宗教祭仪也依小米生长周期而举行,如开垦祭、播种祭、除草祭、收获祭、进仓祭等。特殊的「版历」( 画历) 以象征图例取代文字,是依岁时从事狩猎、农务的生活智慧。八部合音响云霄「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 又称「八部合音」,是小米播种祭后,祈求天神庇右农作丰收所唱的歌谣。布农族相信,歌声越和谐优美,越能感动敬畏的天神,小米也会因而获得丰收。
演唱八部合音必须是身心灵健全的男人,这首无歌词的颂歌,透过由低而高渐进的自然声调,来产生直达天庭的巨大共鸣。西元1943年,日本人黑泽龙朝在田野调查中,听到如此繁复而动人的合声,便录音寄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是八部合音中泛音的半音阶唱法,便引起了民族音乐学界瞩目,更因此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