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恩洪出身农民,先后就读于上海电气测量学校、英国剑桥大学,曾任清廷驻英使馆翻译。回国后,历任参赞、西藏通商交涉事宜督办、东三省军政事宜督办、交通部秘书等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高恩洪先后任汉口及成都电报局局长、湖北军政监督、川藏电政监督、驻上海全国电料管理局监督、交通部顾问等职。1922年,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后任教育总长。1924年,任胶澳商埠督办,他倡办青岛大学,并出任私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二次直奉战争后,高恩洪退出政界,于烟台经营“烟潍路自动车公司”,任总经理。1926年,迁居上海继续兴办实业,为汽车公路公司负责人。1943年病逝于北平。
人物贡献
高恩洪在交通总长任内,时间虽短,却很有一些作为。彼时,“好政府主义”由蔡元培、胡适、李大钊、梁漱溟、王宠惠等一批知识界精英提出,他们联名在1922年《努力周报》第二号发表了一篇《我们的政治主张》,认为民国政治混乱,军人割据,国无宁日,皆因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以致使坏人当道,因而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来澄清政治,改造社会,开出时代的新局。
高恩洪进入政府内阁,属于占据多数的“英美派”(曾赴英国留学深造),又有吴佩孚的奥援,甫一上任,便做了两件让人称道的事情。一件是废止各铁路货捐,一件是取消各报馆的津贴。胡适对此举评价甚高,专门发表新闻评论,予以称赞,又郑重其事地将此事记入日记。他在6月22日的日记中记有:“高氏是一个很肯做事的人,此次任劳任怨,大刀阔斧地干去,很有可佩服的地方。他这一次裁去北京报馆的津贴,每月十二万五千元———可以办两个北京大学了!故各报攻击他甚力。今天阁议通过废除铁路的货捐,也是一件很难得的快事。但此人似无学问。”这段日记写于夜宴之后,最后一句也写得饶有趣味。
高恩洪敢于任事是其优点,他的性格强悍直率,以他的工科学历背景,与学贯中西又温文尔雅的胡博士对谈,肯定是难入门径,也多少透露出高氏的禀赋性情。包惠僧在个人回忆录中曾记载李大钊亲口对他讲的一番话:“高定庵(高恩洪)这个人是学科学的,还有书生本色,没有时下的政客气息。他痛恨交通系的贪赃枉法,想把交通部所属的各个部门严格地整顿一下。因为没有适当的助手,他要我在北大找几个有为青年给他帮忙。”可见在中共建党领袖李大钊眼里,高恩洪是可以合作的对象。
高所办的两件事,可以说是去除了积弊已久的两大痼疾。在主流知识分子看来,报馆领津贴与被“收买”毫无二致,被“收买”的报馆新闻立场有失公正。甚至更有极端看法:拿了津贴又做歪曲报道的报人与娼妓行为无异,是舆论界的最大污点。取消报馆津贴,以保证言论的自由与公信力,这让崇尚自由主义的胡适欢欣鼓舞,是不难理解的。
与共产党
高氏做的还远不止这些,他还与共产党人建立了“协作关系”,尽管双方合作是在秘密中进行的。
高恩洪借交通部设立密查员的名义,把几名共产党人安插在各个铁路路局。双方合作直到高恩洪去职后,京汉路发生“二七”大罢工并酿成血案而终止。后来,当事者对这一合作有着不同的回忆与解释,正说明了这段历史具有的多维面相。
曾参加过中共一大的包惠僧回忆说:“党通过李大钊与孙丹林、高恩洪、白坚武的私交关系,介绍张昆弟、安体诚、陈为人、何孟雄和包一宇(包惠僧)到交通部工作……高恩洪对他们的要求是调查交通系在各铁路上的小组织和骨干人物,以便进行清洗交通系在各铁路上的势力。党的计划则是,要在每条铁路上有一个公职人员身份的人作掩护,来秘密进行工人的组织工作。”各有所需显然是双方合作的主要动因。
高恩洪的去职,是直系内部斗争的结果。直系取得第一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围绕曹锟、吴佩孚两大巨头,形成了保定派和洛阳派。尽管吴佩孚对曹锟忠心不改,但曹吴身边的政客幕僚为利益分配不均而拨弄是非,争斗不息。
1922年11月,内阁发生“罗文干案”,高恩洪与财政总长罗文干均有留学英国背景,在这场政争中,高是罗文干的坚定支持者。当月23日,曹锟发难,通电全国,电文中称“历数罗文干私签承认奥债合同罪状,为国会声援,务请将罗彻底查办治罪,以为卖国者戒严”。原本支持罗文干的吴佩孚,唯恐造成直系分裂,只好退让,并于曹锟通电次日,发表声明:“拥护黎总统,服从曹使,对罗案不再置喙。”
受此牵连,昙花一现的“好人政府”随之倒台。延至次年1月初,高恩洪离任。
督办生涯
高恩洪第二次登上仕途高峰,是在1924年3月出任胶澳商埠督办。胶澳是青岛的旧称,城市工商业发达,属“自辟商埠”,因而地位特殊。
保荐当选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胶澳的主权,并成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京政府,督办之职,形如一方疆吏。高恩洪能得到这个令人垂涎的要职,完全靠吴佩孚的保荐。当时流传着一个“八卦”,说吴佩孚向已当上大总统的曹锟推举高出任此职,而高则为曹锟所痛恨之人,心中便大为不悦,叨念着吴的名字悻悻地说,你吴子玉保举别人都可以,保举这个人却办不到。吴随即发来电报说:“我之信任高恩洪,犹如总统之信任我。”于是曹无话可说,只好发布任命书。与任职交通总长一样,高恩洪的督办生涯亦很短暂,以悲剧收场。
干实事
尽管给高恩洪施展政治抱负的时间不多,但其所做的奋发有为之事,也为高恩洪赢得了身后之名。后世有人评论,说他在青岛城市行政史上,是“开启国人自我管理大门”的人物,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有溢美的成分,但看看他的种种作为,就可以判定他是一个能吏。按今天的话说,属于“干实事”的官员。
高恩洪上任后即减免了郊区农民的地税,对中外企业纳税标准进行规范统一;着手清理官产、筹办地方银行、健全完善社会救济机构; 兴建了城市公共与基础设施,还与美国长老会合作,建立青岛市图书馆、女子中学等。最为人称道的是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很难想像这一系列利民之举,竟然是在他半年有余的督办任内做成的。
高恩洪赴任之时,适逢青岛从日本手中收回一年有余,日本人仍然享有种种特权。他除了加以限制之外,还敢对日本领事馆的一些无理要求予以回绝。《胶澳志》 记载:“驻青日领事馆索取没收枪弹,督办高恩洪拒绝之。日人屡犯私贩军械之禁,我国查获日犯,均交日领事馆自为处分,其赃物则由本埠官厅予以没收,日领事馆要求索还我方以违禁物品没收充公,乃枪弹进口章程所规定,亦各国所公认,我国官厅自有处分之权,即予驳覆。”
高氏的强悍作风,不仅让日人吃了苦头,也让拥有武力的地方军队对他退避三舍。青岛大学的创办,首先要解决校舍问题。高恩洪选定的校址是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所建的俾斯麦兵营,此时兵营驻有胶防司令部,高恩洪让其移防它处,胶防司令王翰章不允。官司打到时任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那里,吴遂下令驻军移驻潍县,兵营专作创办大学之用。高恩洪还带头捐款1万元,地方士绅也纷纷解囊,筹措到了创办大学所需的资金。同年9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开学,校长由高恩洪兼任,青岛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
1924年11月初,随着北京直系政权倒台,高恩洪在青岛终结了他的督办生涯。高恩洪的晚年是在北平度过的,远离政治,醉心于丹道,广征博览道家之书,修心养性。托身红尘,寄情世外,这种人生况味,是无奈的解脱,还是自由的超然?非亲历者不得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