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旅游景区,
历史渊源
干流概况
秦淮河,源于上游句容、溧水二河,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自西向东,流经南京城区,汇合于长江。
句容河
溧水河
秦淮河(本干)
溧水河、句容河在江宁区西北村以下为秦淮河主干道,经方山西侧北流,过东山街道、上坊门入南京主城,有云台山河、牛首山河以及郊区的运粮河、紫金山沟等汇入,干河到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分为二支:
其它入江水道
秦淮新河
惠民河
秦淮东河
河道变迁
水文特征
秦淮河两岸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6米~8米,圩区后面是丘陵山区,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条“山水头、潮水尾”型河道,受长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响,洪涝和断流干涸现象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共发生水灾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间,秦淮河几乎年年断流干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发生断流干涸。1960年,建成武定门翻水站后,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
自然灾害
支流水体
句容河支流
南河,位于赤山湖之南。由原南、西二河合并而成,从赤山湖河口起(下葛村西北)直线向南经西溪桥至杨绪坝(虬山水库溢洪道)向东切岭接老河,裁弯取直过李家桥,再转向老南河至天王坝止为主河,全长16.3公里,上受瓦屋、丫髻、方山、浮山、虬山等诸山计212.55平方公里来水,汇入赤山湖下注秦淮。
中河,自湖东圩西头村起,经团结桥(原名崇福桥)、中河桥(原红星桥)、红旗桥至老赵龙桥止为主河,全长9.38公里。赵龙桥向上有两条支河,一条向南旧名白李溪,经曹村坝,上穿常溧公路至潘冲水库止;一条向东,经后倪坝至茅山水库止,上受茅山、长龙山、狮子山、老虎山等诸山计151.9平方公里来水,经赤山湖下注秦淮。
北河,原名淤香河,是赤山湖最初的九河进水之一,从赤山湖东河口起经义城桥、北河桥至二圣水库止为干河,是古破岗渎故道所经之地,上承135平方公里来水,经赤山湖下注秦淮。。
汤水河,以古汤水镇得名,下起江宁县夏三岔,向北经东、西水门、元桥、土桥至时庄滚水坝止,长13.3公里,为汤水河干河,上有黄梅、汤泉、唐家三条支河,总集水面积194.2平方公里,其中江宁县占113.4平方公里。
一支河
二支河
夏三岔—房家坝
房家坝—句容水库
房家坝—北山水库
23.39
4.50
21.20
浦溪河
金戴河
天王河
李塔河
上杆河
赤山湖—天王坝
南河—孙岗
鲤鱼咀—青菜地水库
天王坝—花家棚
花家棚—李塔水库
花家棚—上杆水库
16.30
8.00
5.70
6.00
6.40
10.00
茅山河
潘冲河
赤山湖—老赵龙桥
老赵龙桥—獾子村
老赵龙桥—潘冲水库
9.38
4.04
11.45
汤泉河
唐家河
黄梅河
西叉分支
冯岗分支
元桥—时庄坝
许家桥—庄里村
西时庄坝—耳头
元桥—耳头
侯家边—西山
阜东水库—冯岗
3.29
4.75
3.84
18.10
2.02
2.00
龙德河—甲山
坝甲山坝—石灰坝
7.4
02.00
溧水河支流
河、 三干河。
一干河,全长 28.3 公里,平均顶高程 15.2 米,顶宽 6 米,汇水面积 188.25 平 方公里,流向成偏西北,自溧水区东庐山中山水库始,斜穿城郊乡后流向西南,经乌山、柘塘镇两乡,直泻石湫镇东北,至蔡家庄附近入溧水河。一干河北边的河道为养 殖区,与一干河以堰相隔,一干河水位高过围堰时,水从一干河流入养殖区。
二干河,全长 25.60 公里,平均顶高程 17 米,顶宽 6 米,汇水面积 257.60 平 方公里,流向自东向西。
主河支流
牛首山河,秦淮新河经过宁丹路路段项目起点北侧,向东在河定桥分 叉,其中一支向南至小龙湾处再次分叉,支流右拐向西,形成牛首山河,河流末梢在 宁丹路路段项目终点南侧。
青溪下段及运渎,东起利涉桥接秦淮河,西至铁窗棂与外秦淮河汇流。东段本“九曲青溪”的最南一道河曲,在白下路南侧与东吴所开运渎连接。现通称内秦淮河中支。
杨吴城濠,北段在今珠江路南侧,承干河沿、北门桥河、珍珠河、进香河来水,在竺桥折向南流,在通济门附近入秦淮河,此河本五代杨吴筑城时所开的城北、城东护城河。现亦称之内秦淮河北支。
青溪,青溪本与紫金山麓玄武湖(后湖)及琵琶湖(中湖)、前湖(燕雀湖)相通,承山西、南两坡之水。东吴时“凿青溪”而逶迤通至青溪大桥入秦淮,后因杨吴筑城阻断,只能通到竺桥;城内部分湮塞而致后世称“八流都塞尽,一曲见南朝”;“九曲青溪”所余南端一曲,在淮清桥入秦淮河。上游原有河段多由明代改作皇城御河。
潮沟,东吴时凿,引玄武湖水,东起太平门沿今北京东路西至进香河,至南京解放前后逐渐淤塞,至20世纪70年代填平扩为道路。
珍珠河,北经武庙闸引玄武湖水,南入杨吴城濠。本为南朝时宫河。
进香河,北承北极阁来水,南至莲花桥入杨吴城濠。史载即孙吴运渎北段,明代浚为进香河。现已覆盖成暗河,涵管之上建为进香河路。
东护城河,筑陵园大道将河隔断,南段从中山门绕城东南,至通济门附近。现中山门南侧一段宽阔河道,已改建为月牙湖(原前湖的南水域)。
清溪河,因在建康城东,东为青色,故为青溪。东吴时称为“东渠”。又因河道逶迤多曲,故有“九曲青溪”之称。解放后,误将“青”字写成“清”,始称清溪河。古青溪,六朝时是建邺城东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钟山,东承钟山前湖之水,向南至中山东路,有涵管与今白下区明御河相通,向西与玉带河相连,至竺桥处与杨吴城濠交汇,北通玄武湖,南流十余里,经逸仙桥至淮青桥与秦淮河水相汇入长江。六朝以后,南唐和明代两次筑城,青溪河屡被隔绝,逐渐淤塞不通,原貌难寻。现称清溪河,是从南京军区大院经佛心桥,南流到北安门桥,沿后宰门街南侧向东,再南折沿清溪路西侧,至中山东路一段。
杨吴城濠,也叫北门桥河,是五代杨吴和南唐时开凿的城北护城河。水源来自玄武湖、青溪和秦淮河。西起北门桥,向东经莲花桥、通贤桥、浮桥、太平桥、竺桥折向南,过逸仙桥流经白下区入秦淮河,故又称秦淮支河。此河从北门桥西通干河沿,北汇进香河水,在浮桥通过珍珠河接通玄武湖,在竺桥由玉带河连接清溪。
玉带河,原为明故宫护城河。东与清溪河相通,西接杨吴城濠,南流至中山东路过涵管与明御河相连。
小营河,俗称荷包套,又名九华山沟,解放后民间习称小营河。河呈荷包形,包口在北京东路南侧,东至太平门街。解放后,拓宽北京东路时这条东西长沟改为暗沟或暗管。河的包底呈“U”字形,承九华山北来之水分两支,一支在小营路(现龙蟠中路)北段东侧(现填平成路),一支沿南京空军司令部西边围墙南流至小营北路(已覆盖建成农贸市场),折向东到龙蟠中路,再折向南至竺桥(已覆盖筑路)入杨吴城濠。此河,现只有小营北路至龙蟠中路一段为明河,只有400米。
珍珠河,在太平北路西侧。北起市政府大院后城墙武庙闸处,有涵管与玄武湖水相通,南至浮桥处汇入杨吴城濠,全长1474米,河面宽10米~20米。河上架有6座桥梁。珍珠河一名源于陈朝,据说陈后主在河上泛舟遇雨,河中荷花积满水珠,宫女们把水珠比作珍珠,说满河皆珍珠,故名。解放前,珍珠河水日渐污浊,滞流日甚。解放后,多次疏浚,改造。1981年,河底挖深,河坡上下两级以石块砌成。岸边植以桃柳,东侧辟为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
进香河,北起北极阁山下,南至莲花桥与杨吴城濠会合,全长900余米,河面宽25米。古时,进香河北通玄武湖,南流入淮。据《首都志》记载:进香河水为明初所开,因十庙建成,进香者多沿此水道而来,故名。又称水源自后湖,有铜管穴城而入,由此而西,即达进香河,再南,即河的南端有莲花桥。民国时,由玄武湖至进香河北端的一段河床已不存在,由北极阁山下至莲花桥一段正河,也严重淤塞。解放后,进行彻底改造。1959年,将明河改为地下河,两岸以城砖砌墙,上盖水泥板筑成30米宽的进香河路,后又拓宽。
运粮河,系人工河。明朝朱元璋为从东郊运粮至城内军用,特开此河,故名。此河是玄武区与江宁县的界河,从区界东南端向西流经区境约1910米,河北堤是区内历年防洪重点地段。1999年,将堤岸加宽、加高,堤、路两用。
横溪河,发源于西横山,流经横溪而得名。经江宁区禄口街道新生、俞庄、高伏、黄桥行政村,于老黄桥汇入十里长河。为改变禄口水利格局, 1976年12月经上级批准将横溪河向南平移1公里开挖成全长6.5公里的新横溪河,于薛张村东面汇入秦淮河,1978年4月竣工,并把高桥、万寿、常熟3个万亩大圩和9个小圩合并成一个禄口联圩,起着泄洪和排灌作用,确保旱涝丰收。原横溪河作为水产养殖基地。
罗渣河,源于马圩七里山,全长3.5公里,流经禄口镇、陆岗、马甫和秣陵镇小里、东垾,经三叉河汇入秦淮河。
秦淮东河河道
山镇琐石村、青龙山一带,至栖霞镇石埠桥村汇入长江。又称“琐石溪”、运粮河。据《江宁县志》载,因其旧时流经琐石、东流、西流、其林(麒麟)、仙林、长林、衡阳、栖霞、石埠9乡,而得名。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区内段长7.8公里,流域面积29.6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沿河乡镇多次对河道疏浚拓宽、理直,逐年逐段实施护砌。现排灌流量为200~250立方米/秒,距河口4公里处,设有一座拦水坝,称“中坝”。
百水河,九乡河支流,亦名“白水河”,源于紫金山东麓,汇积附近诸岗之水,沿南西向穿马群镇至花岗圩段汇入运粮河,长约8公里,汇水面积近20平方公里。河道上口平均宽18米,平均深4.5米。
七乡河,源于江宁区汤山、孔山诸山,旧时因流经汤山、骆墅、孟塘、孟北、龙泉、东阳、三阳7乡,故得名。于1974年,重开新河将水直接导入长江,全长约18公里,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区内段长7.5公里,流域面积34.5平方公里。
水利概况
河道治理
秦淮河干流治理
句容河整治
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县民许椿捐资起筑黄埝土坝,渚积水利,灌溉民田。元至正七年(1347年)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自黄埝河至县南桥能通舟楫。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句容知县茅一桂曾议开句容河自铺头(今北山水库)至下三岔之间,建闸三四重,蓄水灌溉通舟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南京工部尚书丁宾准开秦淮河道,上抵句容市城南门。民国24年(1935年)江苏省建设厅遴员疏浚秦淮河句容段长6.9公里,后因山洪暴发,冲毁拦河坝而停工。
溧水河治理
自江宁县西北村至乌刹桥,河道长14千米。乌刹桥以上有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3条支流。20世纪60年代起,按河底宽50米、堤顶距250米、底高2.5米~3.0米、行洪流量每秒800立方米标准治理。1966年冬,溧水、江宁、句容3县组织7000多民工疏浚石臼湖口至石坝段天生桥河。至1971年,共完成土石方5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5万立方米,河底高程达到3.5米。
1969年冬,江宁县铜山公社组织3000多民工治理三干河下游段,废除反修桥至王家圩段6.5千米老河,开新河入一干河,将沿河6个小圩合并成1个面积万亩的大圩,名为五圩,缩短防洪战线10千米,完成土方130万立方米。1972年,建成天生桥套闸和跨河桥梁,投资54万元。1974年冬,溧水区组织万余民工治理三干河上段,从西横山水库至反修桥段,废老河,开1条长11千米的新河。同年冬至1975年春,溧水区组织万余民工治理二干河竹山至常时桥段,裁弯取直、拓宽、疏深河道18.5千米,建成配套桥、涵、闸35座。1977年起,一干河开挖戴家岗、朱家塘两处切岭,长1.6千米;裁弯取直、拓宽沙河口至一干河、三干河河口段河道;裁弯取直、拓宽一干河、三干河河口至二干河河口段河道。兴建农桥3座、排涝站12座、涵闸7座。1979年冬至1980年,江宁县裁弯取直、拓宽禄口公社新村至西岔、周岗公社船闸至朱公村、湖熟公社龙德桥、龙都公社秦淮4段河道,封堵溧水河万寿圩段西岔,扩建乌刹桥,新改建排灌站15座、涵闸8座。1981年冬至1982年,江宁县治理小新圩至陈家圩段,裁弯取直、拓宽河道。1991年大洪水后,溧水区切断一干河穿越县城老河,自县煤气站新开河至宝塔河口,新河长3.56千米。1992年6月12日竣工通水,兴建公路桥2座、节制闸1座、涵洞9座、防洪墙1400米。
秦淮新河分洪道工程
1969年秦淮河流域大洪水后,开辟新河分洪的问题被省、市人民政府提上议事日程。1974年,江苏省水电局提交《秦淮河流域水利规划报告》,提出“开辟新河分洪800立方米/秒,结合引江和发展航运”的设想。并制定东线、西线两个分洪方案:东线从江宁县上坊乡,经麒麟乡,接七乡河入江,河长32千米;西线从江宁县东山镇,经雨花台区铁心桥乡,穿沙洲圩入江。经反复分析比较,选用西线方案。后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75年12月20日动工,1979年11月竣工。新开分洪河道18千米,新建公路桥11座、铁路桥1座、江边河口水利枢纽1处。水利枢纽有节制闸、翻水站、船闸各1座,其中节制闸设计流量每秒800立方米,翻水站装机5台套,容量2750千瓦,设计翻水能力每秒50立方米,船闸宽12米,长160米。
武定门水利枢纽工程
水库工程
卧龙山水库,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北部低山丘陵区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中游,集水面积18.20平方公里,属秦淮河流域,是一座为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城镇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库。卧龙山水库工程批复概算资金2348万元。水库枢纽工程等级为Ⅲ等,主要永久性建筑物大坝、泄洪闸、灌溉输水涵洞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
北山水库,原名普渡桥水库,位于县境北部句容河二支河上游,库区在大卓、亭子两乡境内。1958年4月开始兴建,1960年1月大坝高程52米时(设计高程60米)即合龙蓄水,后经三次配套续建,建成3孔溢洪闸,最大泄洪量250秒立米,坝顶长260米,顶宽6米,水域0.8万亩,平均水深4.15米。先后在大坝东端建成东干渠输水隧洞和提水站、发电站各一座。1978年对大坝戴帽加高到60.5米,并建浆砌块石挡浪墙一道高1.5米,墙顶高程61.5米。
二圣水库,位于句容市中部缓岗地区,秦淮河支流的北河上游。1958年3月动工兴建,1960年6月大坝合龙,坝顶高程18.5米,砌做块石护坡。1967年进行续建配套,坝顶高程21米,顶宽6米,长1520米,水域2.05万亩,平均水深1.93米。1969年兴建补水站一座,装机6台255千瓦。1973年在坝埂北端建成单孔12米混凝土浮体闸一座,最大流量108秒立米。1977年对大坝采取戴帽加高,顶高加到22米,坝顶增建浆砌块石挡浪墙一道,高2米,顶高程23米,溢洪闸以北增开非常溢洪道,增加行洪能力,确保汛期安全。1979年,在北涵出口处建成水电站一座,装机1台,18千瓦。
姚家水库,位于溧水区晶桥乡境内、新桥河东庐支河上游。1958年11月开工兴建,1959年11月大坝合龙蓄水。后经1962年、1963年、1977年3次续建,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土坝大坝1条,坝长520米,坝顶高程24米,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5米。1979年,受溧阳地震影响,东、西涵接头砂浆脱落,大坝白蚁危害严重,均及时进行加固处理。水库集水面积17.3平方千米,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设计总库容1140万立方米。姚家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乡村供水和养鱼。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1万亩。1999年,向乡村供水25万吨,产成鱼4.6万千克。
航道航运
秦淮河主干航道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又名淮水,为天然河流。三国东吴迁都建业,疏淮水,开运渎,凿句容中道,使秦淮河经丹徒水道,与太湖、钱塘之水通运。东晋、南朝时,是都城建康的主要水上通道。河宽约300米,水最深15米左右,可通行载重500石船只,入江口在今水西门附近。刘宋时,江河往来“贡使商旅,方舟万计”。秦淮河全长110公里,有16条重要的支流,流域内水流落差较大。秦淮河在南京城内曾有几条支流,互相沟通,形成南京城内的水道网。主要有青溪、杨吴城壕、运渎、小运河等,由于水源大部分被隔绝,因而大都枯竭。明洪武年间,在秦淮河南源开胭脂河,通石臼湖而达胥溪,为运输江南粮粟以达京师的漕运要道。清代,秦淮河航道趋于恶化,阻梗断航。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在内秦淮河举办过一些应急工程,但仅限于局部维护与养护。新中国成立后,对秦淮河干流河道,进行分段疏浅除淤。1960年9月,建武定门节制闸,百里秦淮航运中断。1985年10月,秦淮河船闸建成,又对西北村至乌刹桥河段进行疏浚,恢复秦淮河的通江航运。至此,秦淮河干流航道达到国家6级航道标准,维护标准水深1.5米,维护保证率为90%,常年可供30吨~100吨船队分段航行。据三汊河流量观测点统计,1999年秦淮河船舶通过量为3.45万艘,581.6万总吨,其中重载为270万吨。
天生桥河航道
天生桥河,又称胭脂河,1978年改为现名。此河位于溧水区境内,自沙河口至石臼湖口,全长15公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八月,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凿成。天生桥河贯通后,江浙及皖南漕粮、贡品,无需再绕道长江而冒风浪之险,可经胥溪、石臼湖,过天生桥河,至秦淮河,直达京师,成为南京地区连接太湖、水阳江两水系的纽带。明朝迁都北京后,漕运转向北方,天生桥河逐步失去其重要地位。后虽两次疏浚,终因年久失修,逐步湮塞。1977年,溧水区在天生桥南侧建套门1座,以调节河道水位,航道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因附近河段河浅淤塞严重,枯水季节断航。该河段枯水期航道水深在1米~1.8米,宽6米~50米,可季节性通航10吨~40吨级船舶。1986年,对洪昌河的石臼湖口、陈家桥段、三岔河段和化肥厂段等进行了疏浚,圩坝清除和人工挖除老圩埂等工程,使航道保持7级标准,河宽15米~20米,河底标高3.5米~4.5米。1986年起,溧水区航道管理站每年对洪昌河有关河段进行浅滩疏浚、清障,使该河保持6级~7级标准。
秦淮新河航道
句容河航道
三国到南北朝时的破岗渎、上容渎水运曾一度繁荣,唐宋时的盐港(下蜀港)和元明时的龙潭水马驿因长江主泓道北迁,南岸淤涨而废弃;清代浚拓便民河,促使沿江水系水运复苏,而秦淮水系和太湖水系河道,因多数河床比降悬殊,坡陡流急,不利水上运输,少数河床淤垫,通航困难,1979年仅有七级以下航道76.5公里,常年营运的仅大道河航道2公里。
涵闸
赤山闸,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赤山湖即建有闸坝,以利蓄洪。唐代后续建斗门3所,以节旱涝。清两江总督左宗棠拨营派勇建陈家边闸。1936年江苏省江南水利工程处在花兰墩建造节制闸一座,闸底高5.1米,顶高13.23米,3孔,中孔净宽4米,边孔宽3米,同时废陈家闸,兴建陈家边滚水坝一座,坝长34米,顶高10.7米,9孔泄水,孔底高7.76米,1937年春完工。从而使河湖水位得到初步调控。建国后,对原有闸坝作几次修整,1975年在整治赤山湖、拓宽河道的同时,鉴于原闸坝的调控能力不适应高标准要求,决定废除旧闸坝,在陈家边湖口新建节制闸一座,以集中调控。是年春施工,1976年春竣工。闸身长52米,分6孔。引水流量250秒立米。
溧水区天生桥闸,位于溧水区洪蓝镇境内天生桥河切岭段。1969年12月开工建设,1972年年底建成。完成土方8000立方米、石方1220立方米、混凝土240立方米,国家投资54万元。天生桥闸为套闸,由南、北两闸组成。两闸均为1孔,净宽12米,闸底高程3.5米,门顶高程14米,平板钢闸门,用2×63吨绳鼓式电动卷扬机启闭。两闸间距离120米,南闸首公路桥宽5米,按汽车10吨设计;北闸首工作桥宽3米,300吨级船队,可从秦淮河进入石臼湖。具有分泄秦淮河洪水、引水补充秦淮河水源、改善通航条件的功能。
流域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