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亦称南粤国(粤拼:Naam4-jyut6-gwok3),是位于汉地九州南部地区的一个政权。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于汉族地区南部的番禺。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由岭南汉族地区及广西、越南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组成。
历史
先秦时期
秦至建国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粤(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据《淮南子》记载:“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50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10万,其中“一军结馀干之水”与岭南地区无涉,可见用于岭南越地的秦军数目是40万。
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南越武王时期
南越文王时期
公元前136年,南越王赵胡元年。
南越明王时期
南越哀王时期
南越术阳王时期
社会经济
疆域
边界
来的国家。立国之后,赵佗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在郡的设置上,赵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把象郡拆分为交趾郡和九真郡。
鼎盛时期的南越国,其疆域北至中国岭南,南至越南中北部,“东西万余里”,实力称雄。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一带,包括现代广西北部的三江、龙胜、兴安、恭城、贺州,广东北部的连山、阳山、乐昌、南雄、连平、和平、梅州,蕉岭一线,大部分地区与长沙国交界;东部边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与闽越交界;南部疆域包括整个香港、澳门及海南岛在内,边界一直向南到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的地区;西部边界到达今广西百色、德保、巴马、东兰、河池、环江一带,与夜郎、毋敛、句町等国。
郡治
桂林郡包括了今广西的大部分区域,下设的县可考者只有布山一县,布山县是桂林郡的郡治,位于今广西桂平西南(有待考证),1976年,在贵港发掘出土了罗泊湾一号墓,该墓的主人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南越国桂林郡的最高官吏桂林郡监"居翁",而"居翁"是一个称号而非一个人,"居翁"是西瓯、骆越族的首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苍梧秦王)。
人口
南越国境内百越诸部分布及后裔
公元2年南越国故地人口
郁林郡:1万2415户,7万1162人。
苍梧郡:2万4379户,14万6160人。
交趾郡:9万2440户,74万6237人。
合浦郡:1万5398户,7万8980人。
九真郡:3万5743户,16万6013人。
日南郡:1万5460户,6万9485人。
南越国故地共有越人人口137万2290,其中南越部落故地(南海、苍梧二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部份地区)的人口约30万多;而西瓯部落及雒越部落故地(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部份地区)的人口就有约106万多。
文化
语言文字
南越国除了从中原迁移过来的数十万华夏部落使用古汉语外,本地的南越部落、西瓯部落、雒越部落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语,分布在中国广东、广西两地的粤语则就被认为保留了很多古越语的成分。南越国由于其创立者赵佗和大部分官员均来源于中原,因此汉字成为南越国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广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些铭刻有文字的印章、铜器、银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为秦汉隶书。而本地的南越、西瓯、骆越等土著部落一般相信只停留在刻符记事的阶段。
音乐舞蹈
南越国的人民能歌善舞,在南越国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乐器,其中打击乐器有钟、磬、勾鑃、铙、铜鼓等,弓弦乐器有琴、瑟等,吹奏乐器有笛等。在这些乐器中,铜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乐器之一,它除了作为乐器使用之外,还是古越人地方首领们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南越国墓葬的出土文物中还发现了不少描绘南越舞蹈的图绘,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舞蹈主要分为越式舞和楚式舞,越式舞种类繁多,有翔鹭舞、羽舞、武舞、芦竹舞等,楚式舞只有一种,即长袖舞。
陶器
据考古专家的研究,珠江流域的早期陶器有近万年的历史,而其中几何形印纹陶更被认为是珠江流域先民的创造。先秦时期在中国南部出现了这个陶系,其特点是在陶器的表面装饰有各种几何图形的花纹图案。印纹陶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1914年~1915年广东南海发现的实物。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环珠江口的香港多个岛屿及粤东海丰一带的沙丘遗址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印纹陶,它们的分布不限于珠江流域,与福建、江西、浙江连成一片,还流传到中原地区。
风俗
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大面积长条形的木结构“干栏式房屋”遗址,这大概是所知的最早的“干栏”房。在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如浙江的钱山漾、桐乡罗家角、江苏丹阳香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类房子出土。云南的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见有这种干栏式住居习俗。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制干栏式房子模型。四川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大型木构建筑群,说明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和住居习俗尚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流行和发展。
外交
汉朝
南越国自西元前196年第一次向汉朝称臣后,共经历了两段臣属和两段抗衡的时期,一直到西元前112年被汉武帝所灭。
南越国首次臣属于汉朝是从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陆贾出使南越国,赵佗接受汉高祖的印绶开始,一直到西元前181年为止。在这个臣属期里一方面双方的政治、经济来往不断,两国都有收益,通过贸易,岭北获得了南越国的特产,南越国获得了岭北的铁器、马牛等。另一方面,两国又在互相提防,在两国交界的关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长沙国
闽越国
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196年赵佗第一次臣服汉朝后开始,此时,南越国和闽越国同臣属于汉朝,是对等的关系。
第三阶段是从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袭击南越国,南越王赵眜请求汉武帝出兵,平复闽越之乱开始,这时闽越国重新归属汉朝中央,和南越国恢复了对等的关系。
瓯雒国
西南夷
汉初的西南夷国家主要有夜郎、毋敛、句町等,夜郎是这些西南夷当中地域最广的国家,疆域包括今中国贵州、云南及四川南部地区。在公元前180年赵佗成功抗击汉朝后,包括夜郎在内的西南夷国家都纷纷役属于南越国,一直到南越国灭亡,都保持着一种松散的役属关系。
帝王世系
南越武王
赵佗
西元前204年—西元前137年
南越文王
赵眜(胡)
西元前137年—西元前122年
赵佗孙、仲始子
南越明王
赵婴齐
西元前122年—西元前113年
赵眜子
南越哀王
赵兴
西元前113年—西元前112年
赵婴齐子
术阳王
赵建德
西元前112年
赵兴的哥哥
南越王王墓
第二任南越文帝.赵胡墓
1913年在广州东山龟岗发现疑似南越国第二任王赵胡的古墓,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文帝行玺,确认这是赵胡文帝赵眜的陵墓。
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城北象岗发现一座南越国时期大型石室墓。此墓凿山为陵,深藏于象岗腹心二十米处。令人惊喜的是,墓主竟是赵佗之孙———南越文王赵眛。墓中出土了“文帝行玺”龙纽金印等一千余件(套)珍贵文物,被誉为近年来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第二任南越王赵胡墓的发现,极大地振奋了岭南学术界,也重燃了广州考古队找寻第一任南越王赵佗墓的希望之火。千百年来,神秘的赵佗陵墓一直是岭南最大的历史之谜,考古队员从史书中只知道赵佗死后安葬在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但其具体地点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过去,广州考古队根据汉代王陵距离都城长安100余公里的线索,把寻找赵佗陵墓的眼光放在离广州几十公里的远郊山冈。而就在考古队的眼皮底下,在离汉代古番禺城仅1公里的象岗,发现第二任南越王墓。
第三任南越明王.赵婴齐墓
1983年5月,考古人员在西村一个名叫凤凰岗的山岗,发现了一座大型南越国时期木椁墓,此墓墓道残长7.9米,墓室长13.8米,宽5.7米,仅次于象岗南越王墓。可惜古墓被严重盗扰,墓室中有明显的盗洞,令人惊异的是,盗洞中竟发现了20余件精美玉器,有壁、璜、舞人、龙形佩饰、虎形佩饰、剑格等,这批玉器制作极为细腻考究,应是南越国王室工匠之杰作。考古人员分析,可能当年的盗墓贼盗墓时心存恐慌,忙乱中把已盗到手的一包玉器遗留了下来。后来,有专家考证,西村凤凰岗木椁墓很可能就是当年孙权派人来广州盗挖的第三任南越王赵婴齐的陵墓。
第四任南越哀王赵兴及第五任南越术阳王赵建德
南越王第四任和第五任王在位时间都比较短,只有一年多时间。
南越国自西元前204年立国至西元前112年被汉武帝所灭,共历五帝九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