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名词委,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全国科技名词委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确指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机构职能
组成机构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及若干位科学家组成常委会。
附: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名单
成员名单
现任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特邀顾问为路甬祥、许嘉璐、韩启德。
办事机构
工作原则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成立之时,会议通过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条例》两份重要文件。《组织条例》明确了名词委员会和审定分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工作条例》明确了审定原则、工作任务、审定程序及审定范围与公布形式。随着名词审定工作的深入,这两份文件历经修订,在名词审定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名词规范化事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指南,成为名词审定工作遵照执行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在《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函【1987】142号)中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名词审定
审定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已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等125种规范名词,出版了25种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和8个学科的繁体字本。
审定名单参考主词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
历史沿革
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召开,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的几位工作人员联名向当时主管中国科学院的方毅副总理上书,呼吁恢复和建立科学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研究后决定以中国科学院牵头,重新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拟由严济慈院士出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5-1995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院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从1910年前后的“数学”与“算学”之争,又从建国初期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成就,论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权威性”。
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在实现四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经成立,便迅速成立各审定分委员会。试点学科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名词审定任务,“两科”于1987年7月12日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的请示》。为此,国务院在《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函[1987]142号)中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这一文件为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推动了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事业的历史进程。
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下发《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这一通知精神,在宣传推广使用规范名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事业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1990年1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原则及方法》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名词审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力地保障了名词审定程序的科学性。随着名词工作的深入,该文件日臻完善,逐渐成为名词审定的指导性文件。
1992年钱三强院士因病逝世后,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院士接任主任委员,在他的推动下,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93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将探讨两岸科学技术名词统一问题写入了共同协议之中,充分地反映了两岸人民,尤其是科技界人士的强烈愿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于1994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并提出了“关于开展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名词统一工作的意见”。这次会议就如何促进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名词的交流与统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标志着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工程。
截至1995年5月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以前,全国名词委共建立了49个审定分委员会,组织审定、公布出版了29个学科名词,还出版了天文、大气等8个学科的繁体字本。此外,开始尝试对第一批公布的天文、大气等5个学科的名词做修订和补充,进行了加注定义或注释的工作。十年间,有1700多位专家参加了名词审定工作,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高水平的科技名词专家队伍,在理、工、农、医及部分交叉学科方面初步创建了科技名词工作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名词工作,1995年9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事务中心的成立,为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事业提供了体制、经费等方面的保证,稳定了全国名词委的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
1995-2005
1995年12月6日,第三届全国委员会成立,名词规范化事业进入稳定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适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改革与调整。全国名词委克服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等困难,与广大专家一起,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质量地完成了科技名词工作各项任务。
为使委员会的名称符合国务院所批准的科技名词工作范畴,第三届委员会成立不久,全国名词委向国务院申报更改名称。1996年12月23日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同意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在第二个十年里,全国名词委继承和发扬了以往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不断探索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规律,不断完善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逐渐确定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名词工作紧跟社会前进步伐,不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形势需求,调整名词工作任务,开拓了许多新的名词工作领域。
全国名词委十分重视并及时开展新词工作。全国名词委自成立以来,一直埋头于清还历史“旧账”之中,而这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不断涌现的大量新词以及社会上使用的混乱现象使得新词的定名工作刻不容缓。1996年9月10日,全国名词委召开了科技新词工作会议,与各学科分委员会一起探讨科技新词发布试用工作。此后几年中,全国名词委陆续发布了天文学、信息科技、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科技新词,还正式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汉语定名。
为了精确地表述科技名词内涵,全国名词委将加注定义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截至2005年止,共出版了大气科学、煤炭科技、水利科技、船舶工程、土壤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定义版名词14本。这些定义工作,有利于区别易混淆的名词,有利于确定名词在整个学科概念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确定名词之间的序列关系,使定名更科学准确,使名词工作更系统,从而名词规范事业更加完美。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为了建立完整的科学技术名词体系,全国名词委适时将人文社会科学名词纳入审定工作范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在全国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也呼吁开展社科名词的规范统一工作,认为成立社科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十分必要的,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委员会以语言学为起点,陆续开展了人文社会科学名词的审定统一工作,从而形成了理、工、农、医和人文社会科学全面铺开的名词工作新局面。至2005年,全国名词委共建立了61个审定分委员会,公布出版了66种科技名词,使科技名词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是全国名词委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汪辜会谈”之后,全国名词委顺应民意和形势,率先行动。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名词委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建立了联系,对于如何开展名词对照交流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确定了合作模式。随后的两岸名词工作即以全国名词委和李国鼎基金会的名义组织两岸专家共同开展。1996年6月和7月,分别在黄山和台北召开的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和两岸航海名词对照座谈会,是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开端。十年中,全国科技名词委遵照“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译,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方针和原则,先后开展了天文、航海、昆虫、信息科技等20多个学科的名词交流和对照工作,正式出版了大气、昆虫、航海、药学、船舶工程等5个学科的名词对照本,其他一些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也陆续开展。这项工作促进了两岸科技教文化经贸交流,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宣传和推广规范名词工作十分重要。全国名词委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名词推广工作会议,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这项工作。在1997年8月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院士发布了委员会成立以来12年的名词审定工作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建立宣传名词工作成果和开展术语研究交流的平台,委员会还在原内部刊物的基础上创办了公开发行的刊物《科技术语研究》。为了增加宣传推广渠道,委员会还与金山软件公司合作,授权他们使用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名词。为了推进科技名词的信息化建设,全国名词委加强了术语数据库和网络建设。2002年建成了术语数据库,提高了审定工作效率;2003年名词委网站正式运行,成为在因特网上的宣传与服务平台。为了加大推广力度,还取得了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2005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明确将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使用纳入到《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这些富有成效的措施,保证了规范名词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对规范科技名词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5-2015
2005年9月8日,第五届全国委员会成立,预示着全国名词委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2006年,全国名词委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适时调整原有工作计划,提前开展农业、林业和教育学领域的名词工作,积极进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审定分委员会筹建工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服务。
2008年,军事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得到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军事科学院刘成军院长担任了全国名词委副主任,参加全国名词委领导工作,并主持开展军事科学名词审定工作。这十年中,全国名词委紧密围绕国家科技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科技名词工作特点,深入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不断完善科技名词体系已建立了广泛的名词工作体系,基本覆盖了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科学与技术各个领域。
全国名词委拟制了《科学技术名词管理条例》,同时广泛征求了专家学者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了“科技术语使用状况调研”,完成了“国外术语立法现状研究”专项,考察了世界20多个重要国家的科学技术名词立法和名词规范化工作现状。
至2015年,全国名词委共建立了95个审定分委员会,审定公布了122种科技名词,其中有70种名词加注了科学定义,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名词体系更加完善,并向学科完整齐全、定名科学严谨、定义概念准确的科技知识体系发展。
这十年来,在全国名词委的积极推动和主导下,开展了数学、物理学等30多个学科的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召开了数十次的名词对照工作研讨会,出版了近20种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此外,为了加强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对照统一工作,深化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全国名词委承担了国台办下达的编纂《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技术常用词典》项目。根据《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两岸的专家学者于2010年3月在北京达成共识,与台湾专家共同编纂两岸对照词典,《两岸科学技术常用词典》已正式出版,《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已完成近百个学科两岸科技名词收录对照工作。
全国名词委推出了“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已出版术语学书籍十种;加强了期刊建设,《科技术语研究》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刊物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追踪社会热点,及时组织刊登时效性强的文章,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重要阵地的作用。这些举措,为专家们提供了交流术语学思想的平台,总结和分析了术语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名词工作实践汲取了宝贵的学术养分,为术语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名词委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工作。通过新的尝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如: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新闻出版报、语言文字报、科学网、人民网等宣传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和两岸名词对照工作;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了15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学技术名词培训班”,累计培训了新闻出版界1000多名编辑;实现了同“百度百科”的合作,经全国名词委授权,首批近10万条带定义的科技名词进入百度百科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推广规范科技名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较大的社会反响。
30年来的名词规范化事业,深深植根于沃土中,始终吸引着广大专家学者期待的目光,承载着他们殷切的希望,在关切中茁壮成长,在鼓励中硕果累累。
30年来,名词审定工作始终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非常热心名词事业。1991年,80岁高龄的钱老已疾病缠身,还给当时主管名词审定工作的钱三强院士写信讨论mesoscopic和nanotechnology的定名。担任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的魏寿昆院士,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也时刻惦记着“碳”与“炭”的用法,身体稍有好转,就主动联系有关工作人员,提出他的意见并给组织调研的《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寄去有关稿件。
30年来,全国名词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名词审定工作规律。根据《科学技术名词公布办法》确定的“依靠专家、公众参与、科学民主、程序完善、试行检验、批准实施”原则,努力实现公布渠道的多元性、公布方法的科学性,增强公众参与的及时性和广泛性,更好地促进规范科技名词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
大事年纪
重要事件及部分重要活动
2010年10月21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本次会议组成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由路甬祥任主任,刘成军、曹健林、孙寿山、武寅、谢克昌、林蕙青、王杰、刘青任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嘉璐、韩启德担任全国委员会特邀顾问,卜宪群等129人任全国委员会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致开幕词。全国委员会领导向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等10个优秀分委员会的代表和王振中等20位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状。
2010年10月30日 全国名词委在南京大学召开首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2011年2月22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总结和计划要点。会议指出,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的前瞻性,要认真努力地贯彻实施,不断开拓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新局面,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国家和公共安全贡献力量。
2011年4月8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科学技术名词宣传推广工作媒体座谈会。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家媒体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研讨切实有效地开展推广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
2011年6月29日 两岸专家在北京举行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工作第五轮会谈,重点讨论科学技术名词辞书编纂工作。双方明确了《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等辞书合作编纂模式。
2011年11月15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第二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重点研讨了促进我国科技术语翻译及应用论题。
2011年12月10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数词定名研讨会,讨论我国数词的历史、现代应用及其标准化问题。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20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2012年1月9日 全国名词委在京召开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学术研讨会议。两岸有关方面6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双方专家代表就各自的领域科学技术名词工作开展情况做了报告和交流。
2012年2月8日 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等领导,以及大陆编写委员会各负责人出席会议。
2012年2月22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要点。会议指出,要紧密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宏观形势,突出审定公布工作重点,加强为自主创新建设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工作,并着重开展好科研、教学、专利审查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名词应用推广工作。
2012年2月29日 《光明日报》就科学技术名词立法工作发表专栏文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发表了署名文章,呼吁社会各界规范使用科学技术名词。
2012年9月17日 全国名词委人文社会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和有关方面专家30人参加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并研讨了各学科审定工作协调机制。
2013年2月22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要点。会议提出,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要以依法履责为导向,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指针,以协同创新为支撑,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历史责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2013年4月12日 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军事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实施纲要》和全国名词委工作部署,军事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军事科学院院长刘成军和解放军各相关单位领导和专家70余人出席会议。
2013年6月5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促进规范科学技术名词广泛传播和应用,此次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增收了17个科技领域专用汉字。
2013年10月13日 全国名词委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名词规范纳入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增强了在新闻出版行业推广力度。
2014年2月26日 全国名词委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审议了2013年工作——成立或换届哲学、化工等9个审定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48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工作,公布出版了建筑学等15种学科名词,使审定分委员会总数达到90个,公布名词总数达到100种。会议强调要继续紧密围绕国家形势,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咨询服务,及时做好新词发布试用和重点领域的名词应用推广工作。
2014年4月30日 全国名词委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从政策、经费和技术条件上支持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语、朝鲜语等语种的科学技术名词编订工作。第一部全面采用公布名词的民族语科技词典《汉英维科技大词典》问世。
2014年6月25日 全国名词委发布试用新词工作委员会审定的首批科技新词后,持续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光明日报发布《首批科技新词发布试用》的新闻报道,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全国名词委及其组织开展的科技新词工作。
2014年7月4日 全国名词委先后开通实名认证微博及微信公众服务号,对外提供信息发布和规范术语微信查询服务。
2014年12月 在当年“两会”期间,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再次分别提交提案,建议加快科学技术名词立法工作进程。科技部再次向国务院法制办申请将其列入国务院2015年立法计划“一档建设项目”。
2015年3月20日 经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提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接任全国名词委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任。
2015年1月19日 全国名词委全新改版的网站上线。公众可以免费查询的规范科学技术名词超过30万条。通过实现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若干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规范科学技术名词推广和普及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5年3月25日全国名词委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要点。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格局,完善新的工作程序、方式和流程,创新科学数据共享模式,开创工作新局面。
2015年11 月全国名词委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人选和工作规划,以及重要会议文件和各项筹备工作安排。
2015年12月 全国名词委召开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
工作年表
中国近现代名词工作年表:
1932年 “国立编译馆”成立,隶属当时的教育部
历届名单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院士、卢嘉锡院士、路甬祥院士、白春礼院士先后担任全国名词委主任。
第一届
注:带*号者为成立会后加入
第二届
注:带*号者为成立会后加入
第三届
特邀顾问:吴阶平、钱伟长、朱光亚
主任:卢嘉锡
副主任:路甬祥、许嘉璐、章综、林泉、左铁镛、黄黔*、马阳、孙枢、于永湛、张振东*、丁其东、江继祥、潘书祥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马大猷 王 夔 王大珩 王之烈 王亚辉 王树岐 王绵之 王隽骧 方鹤春 卢良恕 叶笃正 吉木彦 师昌绪 朱照宣 仲增墉 华茂昆 刘天泉 刘瑞玉 米吉提扎克尔 祁国荣 孙家栋 孙儒泳 李 竞 李正理 李廷杰 李行健 李星学 李焯芬 肖培根 杨 凯 吴凤鸣 吴传钧 吴希曾 吴钟灵 吴鸿适 沈国舫 宋大祥 张 伟 张光斗 张钦楠 陆建勋 陆燕荪 陈运泰 陈芳允 范维唐 周 昌 周明煜 周定国 罗钰如 季文美 郑光迪 赵凯华 侯祥麟 姚世全 姚贤良 姚福生 夏 铸 顾红雅 钱临照 徐 僖 徐士珩 徐乾清 翁心植 席泽宗 谈家桢 黄昭厚 康景利 章 申 梁晓天 董 琨 韩济生 程光胜 程裕淇 鲁绍曾 曾呈奎 蓝 天 褚善元 管连荣 薛永兴
注:带*号者为成立会后加入
第四届
特邀顾问:吴阶平、钱伟长、朱光亚、许嘉璐
主任:卢嘉锡、路甬祥*
副主任(按姓氏笔画为序):于永湛 马 阳 王健儒*王景川 叶柏林 朱作言 江蓝生*李宇明*李春武 汪继祥 张尧学 张先恩* 邵立勤 金德龙*宣 湘*章 综 傅永和 潘书祥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马大猷 王 夔 王大珩 王之烈 王永炎 王国政 王树岐 王祖望 王铁琨*王隽骧 韦 弦 方开泰 卢鉴章 叶笃正 田在艺 冯志伟 师昌绪 朱照宣 仲增墉 华茂昆 刘 民*刘瑞玉 祁国荣 许 平 孙家栋 孙敬三 孙儒泳 苏国辉 李行健 李启斌 李星学 李保国 李焯芬 李德仁 杨士凯 吴 奇 吴凤鸣 吴志良 吴希曾 吴钟灵 汪成为 沈国舫 沈家祥 宋大祥 宋天虎 张 伟 张 耀 张广学 张光斗 张爱民 张增顺 陆大道 陆建勋 陈太一 陈运泰 陈家才 阿里木哈沙尼 范少光 范维唐 林玉乃 季文美 周孝信 周明煜 周定国 赵寿元 赵凯华 姚伟彬 贺寿伦 顾红雅 徐 僖 徐正中 徐永华 徐乾清 翁心植 席泽宗 黄玉山 黄昭厚 康景利 章 申 梁战平 葛锡锐 董 琨 韩布新 粟武宾 程光胜 程裕淇 傅永和*鲁绍曾 蓝 天 雷震洲 褚善元 樊 静 薛永兴
注:带*号者为成立会后加入
第五届
主 任:路甬祥
第六届
特邀顾问:宋健 许嘉璐 韩启德
主任委员:路甬祥
副主任委员: 刘成军 曹健林 孙寿山 武寅 谢克昌 林蕙青 王杰 刘青
常务委员(以姓名笔画为序):王永炎 曲爱国* 寿晓松 李宇明 李济生 沈爱民 张礼和 张先恩 张晓林 张焕乔 陆汝钤 陈运泰 金德龙 赵丕* 柳建尧 贺化 韩毅
委员(以姓名笔画为序):卜宪群 王 正 王 巍 王 夔 王玉平 王克仁 王虹峥王振中 王铁琨 王德华 卞毓麟 文允镒 方开泰 尹伟伦尹韵公 石力开 叶培建 冯志伟 冯惠玲 母国光 师昌绪 朱 星 朱士恩 朱建平 朱道本 仲增墉 刘 民 刘大响刘功臣 刘西拉 刘汝林 刘跃进 刘瑞玉 闫志坚 严加安苏国辉 李 林 李 巍 李传夔 李国玉 李承森 李保国李培林 李德仁 杨 鲁 杨星科 步 平 肖序常 吴 奇吴有生 吴志良 何大澄 何华武 汪文川 沈 恂 沈家煊宋 彤 宋天虎 张 侃 张 耀 张人禾 张玉森 陆延昌阿里木哈沙尼 阿迪雅 陈 阜 陈有明 陈锁祥 卓新平罗 玲 罗桂环 金伯泉 周凤起 周远翔 周应祺 周明钅监 周定国 周荣耀 郑 度 郑述谱 房 宁 封志明 郝时远宫辉力 费 麟 胥燕婴 姚伟彬 姚建新 贾弘禔 高英茂郭重庆 桑 旦 黄长著 黄玉山 董 鸣 董 琨 程恩富谢地坤 照日格图 鲍 强 窦以松 谭华荣 潘书祥
第七届
特邀顾问:路甬祥、许嘉璐、韩启德
主任委员: 白春礼
副主任委员: 黄卫、杜占元、张宏森、李培林、刘旭、何雷、何鸣鸿、裴亚军
常务委员(以姓名笔画为序):戈晨、田立新、曲爱国、刘会洲、沈家煊、宋军、张军、张伯礼、林鹏、饶克勤、袁亚湘、高松、崔拓、康乐、韩毅、雷筱云